2022年10月12日 星期三

金光明宗禪訊第98期【道次第五-1:恆持禪法正念,廣修懺悔、讚歎、禮敬、供養、隨喜五要相應法】

 道次第五-1:恆持禪法正念,廣修懺悔、讚歎、禮敬、供養、隨喜五要相應法】

5.1-1 善護念禪法正念

眾生未覺醒前的生命就像一棵無明樹,根、枝幹與樹葉乘載了宿世以來的因果業力。如果世俗欲望習氣深重,這棵無明樹必定根深蒂固、樹勢茂盛,藏於生命內在的菩提種將被禁錮深處,毫無機會生根發芽,因此必須稍做修整或者削弱,才有可能進入佛法修持的國度領受教化。然而行者必須明白:一個真實的悟不是對無明樹的修修剪剪,使其形姿優雅、賞心悅目,而是將滋養無明的根部斬斷,讓清淨覺性的菩提樹種啟動生長。斷根的無明樹雖還有冒出嫩芽,實際上已呈衰敗之相,畢竟不足為害;而初冒出土的菩提樹苗必須持續成長、茁壯,菩提樹逐漸取代原本的無明樹,這個讓真心長住常顯、無明漸自消退的轉換過程,就是行者悟後修持必須「善護念」的過程,讓正念恆常習養就是護念的唯一方法。

當下本有的清靜覺性是行者持禪法正念所體悟的位置,一個完美的體悟,除了親證覺性,必然也會產生要穩住所悟的自覺,才能在由權入實的悟後起修穩固不退轉,這就是「善護念」。對覺性的體悟,依於行者根性和體證深入程度不同,有些行者的確需要被確認或是進一步叮囑,像這樣悟後的「叮嚀」也可稱為「善護念」,這部分屬是法脈傳承功德力的加持。

簡單來說,由「權」入「實」是禪法正念體悟的契入,有所體悟的行者應當清楚正念所悟的位置,若有模糊不清的疑慮,法脈上的叮嚀和加持就會適時介入。所以,「善護念」既是行者自覺的正精進,也是法脈傳承的功德加被。進入道次第五悟後的學習,行者的修持從禪法正念的悟為基點拉開序幕,核心是實法正念的覺行相應後續進展,包括廣修懺悔、讚歎、禮敬、供養、隨喜五要相應法,在顯系修行生活中表明「覺行相應」的行相與法量。

5.1-2 顯系五要相應法

懺悔、讚歎、禮敬、供養、隨喜五要相應法在顯系、密系都有,顯系的「廣修」代表「懺讚禮供隨」修持的面向是寬廣的微妙法界,相應於顯系禪法的功德,目的在方方面面導入對於本有覺性示現的認識,這是禪法的主要重點。密系密法的「深修」則是將五要相應收斂集中於法脈傳承。五要相應在顯、密的詮釋雖相通但不盡相同,卻是行者由顯入密的必經通道!簡言之,要先廣修五要相應,才懂得如何深修,就好像語言的學習,先懂得ㄅㄆㄇ,才開始寫字和閱讀文章。金光明禪法除了讓行者見自本性,另一端的延伸就是和金光明密法做連結,「懺讚禮供隨」五要相應法的肌理由廣入深就成為相連顯密密佈的結構系統。

在初接觸佛法時,很多人都有拜懺、誦經或禮佛的經驗,這是眾生在善信的位置和佛法締結的好因緣,很像小朋友進入幼稚園裡的學習一般,沒有考試和評量,純粹寓教於樂,我們姑且稱為「方便修」。方便修持五要可以累聚世間福報,也可以增長福慧資糧,但缺乏正覺的因,無法令生命覺醒,行者恆持禪法正念廣修五要,是循著一條清楚明晰正覺的覺醒道路前行,覺醒當然是自覺,不是被人家叫醒,覺醒之後繼續恆持禪法正念廣修五要,就稱為「實修」,不是方便修了。修持道次第的行者必須進入禪法正念的正觀狀態,通過這個方式進行身口意淨化,在淨化身口意的這一條路上,或懺悔、或讚歎、或禮敬、或供養、或隨喜,不一而足。從正念走向正知、正止的這個方向,假如覺察的過程缺乏五要,就是一個不完全的修持,表示深度不夠,對於生命的覺醒還沒有走透徹。

「五要相應」的產生是自然的悸動,就好比風吹向海面起了波浪,我們自然看到海面產生波濤和浪花。一個人真心知過,就會真誠表露懺悔;親近和修學佛法,覺察到過失,就會有相應的懺悔、讚歎、禮敬、供養、隨喜呈現,覺察的深度和五要的呈現完全是等量的,沒有必要多增減一分一毫;透過行持產生多少正知,就取得多少功德量,多餘的矯揉造作都是不必要的,也不會因此增加功德福慧。

「五要相應」可以幫助行者補闕修持的不足並將之修正圓滿;因修持難免犯錯,故而懺悔列在第一順位。因懺悔過失,而能修改導正過失;因讚歎度化,而能見到未修的功行;因禮敬聖賢,而能效法增長德行;因供養三寶,而能蠲除貪佞執著;因隨喜善法,而能廣修利他梵行。「懺讚禮供隨」的相應會有一個起頭、發酵和延伸,好比貪瞋癡慢疑五毒的交錯引動一樣,也許懺悔起頭,轉而讚歎,繼而更多的隨緣隨喜,隨著相應度化會有轉折……深化五要相應可以讓持法的力量更加清淨、完全、堅定。

所以,五要相應是全面性的功德,如前之次第由權入實,始覺後一路到究竟覺,中間還有很多覺與行相應的修正及相、用體悟;就好像一個人從夜寐初醒、盥洗整肅儀容、抖擻精神,到百分百的精神煥發面對工作和生活,期間「醒」的狀態是有差別的,始覺之後的修行功德量應一直向上提升,等同始覺菩薩邁向究竟覺的佛,過程中會有五要相應伴隨著覺性同步邁進。正念的護念和成長,從顯系的成長、了悟、密系的深入相應到最後的究竟圓滿,五要相應都是必修的伴隨功課。

5.1-3 從自覺的體驗認識度化境顯化示現的微妙相用

眼前的境,如果行者想要快速、直接的找到無明的根源,就要透過自覺的體驗認識度化境顯化示現的微妙相用,為什麼?因為度化境是在法的微妙施設運轉下直接反映你內在的無明,透過微妙法的執行與運轉,把行者內在的無明,藉由眼前人事物的投射來呈現,如果成敗得失是你的執著,就呈現成敗得失;如果是非黑白是你的執著,就顯現是非黑白,行者依持覺察正念面對,會在眼前的情境見到無明執著的所在處,當一看到無明起處,一念無明出來的時候,馬上照見,實修五要相應,度化境即對持法的行者產生微妙度化,這就是「自覺的體驗」,這樣的修持永遠是在所面對當前的情境中,在最適切的因緣對行者進行度化。由此可認知到,行者修持「覺行相應」其內涵是「覺所到處,就是行所到處;行所到處,就是證所到處」。

當如法修持時,伴隨行者一起學習成長的,是無量無邊的化身佛,一切都是相、用的度化,眼前人事物和順逆境都是化身佛的示現,讓行者藉自度度他發展慈悲和智慧,這就是「唯一行者」的修持要點。必須通過持法,金光明正覺之眼(第三眼、佛眼、法眼、慧眼) 才能彰顯完美度化自覺的體驗,行者才能看到自己的無明習性,轉因果業境為度化功德境。行者對於微妙相用的領受,當於正念照見自我內在隨境(度化境)而顯的無明妄心中契入清淨覺性當體,並能續修懺讚禮供隨五要相應,直至無明習氣斷除淨盡。

自覺的體驗是行者成長生命的「自我學習」,藉由覺察正念的運轉一路的成長上去,過程中自然會呈現出相應的行相,修持上叫做「表明行相」。就好像我們看小孩子長大一樣,低年級有低年級的樣子,中年級有中年級的樣子,高年級有高年級的樣子,這就是行相;表明行相是修持必要的過程,通過「覺行相應」的自覺,走出修行成長的軌跡,路徑雖因行者根性領受有差異,最終都符合見性解脫自度的大方向|| 上求佛道。因此,行者正念的內持勾勒一個諸佛菩薩化現的淨土,如法修持的行者,應如是進入法度清淨莊嚴的國度。

修行的自覺帶給生命的學習與成長,是持法在生活中的經歷與鍛鍊,所產生的一連串體悟。自覺的成長可以去除自我的無明習氣,且自然而然發展出慈悲與智慧的輻射能量。金光明行者會在持法自覺的體驗過程中自然實踐上求佛道和下化眾生,逐步完成金光明法教自利自覺和利他覺他二大課題的學習。

~金光明~

 節錄自

道次第五-1:恆持禪法正念,廣修懺悔、讚歎、禮敬、供養、隨喜五要相應法

2022年6月30日 星期四

金光明宗禪訊第97期【道次第四-3:確認本有覺性是解脫生死輪迴諸苦,不再無明的唯一根本】

 111年6月


道次第四-3:確認本有覺性是解脫生死輪迴諸苦,不再無明的唯一根本】

4.3-1 無明產生的愛染是三界六道生死流轉之因

如果生命只是從生到死,沒有更深邃的意義和內涵,那出生為動物也好、植物也罷,都是經歷從生到死的過程,只是植物的靈性低,動物的靈性較高,高到如人類有喜怒哀樂的情緒、有悲歡離合的苦樂,直到最後生命結束……苦也好、樂也罷,仍然是一場生到滅的輪轉,沒有太大的差別。

於焉古來人間的智者經常思維:生命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生命存在的意義是甚麼?從觀察一隻螻蟻的生死到宇宙萬象生滅的更迭,他們慢慢明白一件事情:生命從生到死,面臨不同的情境,會有不同的感受,對每個人來講,都有各自認為特別重要、別具意義的事物,但就整個法界而言,卻只是滄海一粟,根本無關痛癢,人們關注一己的好惡喜樂,從一個世代到一個朝代,從一個朝代到一個紀元,物換星移間就只是生與死的反覆更迭,千古風雲人物的事蹟就像長夜裡奔向高空的一束煙花,短暫的絢爛後隨即歸於寂靜……,人們必須超越世間紛紜萬象的干擾,才能為生命永恆美好的真相下註腳。

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後,揭示眾生生命因為「無明」遮障,身陷紛紜萬象的幻相之中,在夢幻中受苦,不能認識「本自圓滿」永恆美好的真如佛性;夢幻之苦,是無明苦,是迷障。若是從出生到死亡的因緣果報來看,「無明執著產生的愛染」也是生命經歷生死老病後,必然墮入下一世輪迴的因。佛法認為:沒有覺醒解脫的生命必然會因無明執著產生的愛染耽著於世間諸相,在三界六道的大迷宮裡不斷輪迴、投胎、受報,永無出期。為什麼?因為三界六道就像個大轉盤,生命在迷宮裡執著愛染,就像珠子掉落在轉盤裡,不管轉盤怎麼轉,珠子只是從轉盤的一個角落跑到另一個角落,當業報壽終,業力推動著轉盤,生命旋即投胎到了另一區的迷宮。或許有人因為一世豐衣足食的福報覺得沒有尋求解脫的必要,然而三界六道的迷宮這麼大,如果沒有覺醒,不能自覺的生命會一直在迷宮裡頭轉,這一世幸運轉到好福田,下一世難保還會稱心如意!這就是為什麼佛法把「生命覺醒解脫」當作「一大事因緣」的原因。

佛法是覺醒之教、幫助眾生突破「夢幻的無明」,但是並沒有否定和破壞世間的是非黑白、善惡對錯,而是直接透過觀照,悟到本來面目,稱為「由迷轉悟」。無明的斷除,佛弟子應踩在第一義諦聆聽、受法與實修,才是真正的如法實修。

4.3-2 本有覺性的開顯

《金剛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裡的「無為法」指的就是「本有覺性的開顯」,金光明法門對於本有覺性的闡釋,自當以最為究竟的第一義諦為基準,行者的修法暫不論或權或實,最終也都同樣要契入這個精準的位置,不能有絲毫的偏失。從破除無明晦暗、開顯本有覺性過程,宗門提出大圓鏡來比喻行者持修的正觀之法,並以「清、靜、圓、明本覺正觀四要點」作為校正偏失的圭臬,本覺正觀四要~以明鏡為述例:

◎ 清:鏡質清澈無濁,喻唯一的純淨覺知;行者持正觀之法是唯一的純淨覺知。

◎ 靜:鏡態平靜不動,喻寂然不動的本覺;行者持正觀之法應以平靜的內在面對外境。

◎ 圓:鏡體圓滿無損,喻圓滿無缺的覺體;行者持正觀之法其內涵的當體圓滿無缺。

◎ 明:鏡相鮮明無雜,喻覺察無所不照,無所不明;行者持正觀之法無所不照、無所不明。

從反聞悟見的覺性本質,宗門提出本「空、明、淨、定、圓、通」本覺六性德作為破邪顯正的印證。本覺六性德~

◎ 本空:當體即空故,本空。

◎ 本明:光明無闇故,本明。

◎ 本淨:清淨無染故,本淨。

◎ 本定:真如不動故,本定。

◎ 本圓:圓滿無缺故,本圓。

◎ 本通:超越無礙故,本通。

甚麼是本覺?簡單講世間所有東西都不是祂,因為世間一切東西都是法相(表面),本覺就是法相當下內蘊的覺體。世間萬物都遍尋不得祂,可知,一取法相就是錯謬!惟有離一切相才能直取法性,認取以後,祂就變成你內持的正念,亦是你未來解脫生命的核心亮點,我們稱為「始覺」。

本覺六性德,闡明本有覺性是真如不動,無修、無證、無所得。行者因地起修,應掌握本覺正觀四要,可於果地契証本覺六性德。

4.2-3 確認本有覺性是解脫無明的根本

佛法談到解脫無明,在法的論述和實修上都必須十分精確清晰,不容許有絲毫的含糊混沌,縱然佛法的經論博大如三藏十二部,論及解脫無明,行者的受持,仍然必須回到本有覺性;行者的實修,也必須穩穩地踩在本有覺性的位置。對於實法行者而言,這是他體悟覺性後安住的正念;對權法行者來說,這是它受法後被叮囑必須時時薰修熟稔的正念動作,也是由權入實前培養習力的溫室。

回到本有覺性的位置,就可以從根本處解脫生死老病的眾生苦,佛法解決無明的根本就是這個,不是世俗的趨吉避凶,也不是外道的神通變現;當下的解脫頓超,不需要在善惡之間辨明決斷,更不能在因果承受裡取捨撿擇,正覺佛法的國度裡,解脫無明沒有依附於世間法相的虛妄神通,唯一真正的神通就是行者認取本有覺性從夢幻中醒過來,讓生命從幻相到實相就是最大的神通,稱為「漏盡通」。

諸位見過水波蕩漾激起的漣漪嗎?漣漪的圖紋雖然美麗,卻讓我們看不清楚水底的景物。眾生的本有覺性是放在水底的鑽石,習氣像是那蕩漾的水波,它可以創造出多采多姿的璀璨人生,卻也攪亂水面原本的平靜,讓人們就不到水底鑽石的光彩,迷失在娑婆幻相中而忘失了自我。只要行者有能力穿透水面波紋的干擾,當下便可見到水底鑽石耀眼的光彩,頓法開示的精要在此,實修難易的關鍵也在此!

「確認本有覺性」是解脫無明的根本,上根上智者,於領受本有覺性的開示當下,照破五蘊習氣的假相而見證本心,進入頓法頓悟的實法修持,從此而後是窺得生命蹊徑後的恆持成長。中根中智者,對「覺」有所體悟後,依持權法正念在「覺行相應」學習中繼續深入、安住、保任,很快也能在「確認本有覺性」的位置「由權入實」,掌握本具的超然覺性。下根下智者,只要能依循宗門法教的學習,薰修戒、定、慧的「覺行相應」功夫,漸次薄弱自己的貪、瞋、癡等習氣,最後也能持權法正念見到水底鑽石所散發出來的美麗光彩,悟道解脫。

「由權入實」之前,無明煩惱的生命就像一片雜草叢生的花園,需藉由經常修剪(降伏)來維持優美的景觀,行者此時靠著習力的成長和堅固作為「降伏」煩惱的行持。「由權入實」之後,才到達將無明煩惱「斷除」的開始位置,由此而後,從初斷到斷盡的發展,行者的生命就像同兩個重疊的同心圓盤,上面的圓盤(暗黑)是原本無明妄心的你,下方的圓盤(明亮)是擁有真如自性的真我,真如覺性之光會從兩個圓盤重疊的中心處向上透出一個亮點,行者從小亮點開始修持「覺行相應」,讓光亮逐漸在上方的圓盤擴散,最後上方的圓盤能和下方的圓盤一樣通透光亮且合為一體,就是究竟覺了。

~金光明~

 節錄自

道次第四-3 確認本有覺性是解脫生死輪迴諸苦,不再無明的唯一根本


 

 

 

2022年4月22日 星期五

金光明宗禪訊第96期【道次第四-2:遠離無常、無我諸苦,了知諸法實相】

 111年3月

道次第四-2:遠離無常、無我諸苦,了知諸法實相】

4.2-1 增長覺知功能,正知了別

物質世界都有成、住、壞、空,四種不斷變化循環的現象;比如一個太陽從孕育初生到達穩定成長、旋即逐漸衰弱老化、耗盡毀滅,最後又循環再生,藉由天文科學的觀察,人類已經掌握足夠的證據能得到證明。

人類生命也有生、老、病、死,四個階段變化輪替的現象。另外,我們也應該了解自己的心念有生、住、異、滅,四種過程的變化。比如,生起一念,作用在眼前,忽而轉念變化另起一念,前念隨即消逝。念念的變化無常,正如上述。

這個世界看起來似乎長久,但成、住、壞、空,讓我們發現到它是一個無常的世界;人的生命雖長達百年,但生、老、病、死諸苦,亦讓我們感受到日無千日好。然而,被無明妄心遮障的眾生,面對成、住、壞、空的無常現象,偏執地認為有可以主導情勢、滿足欲望的我,不能正視世間萬物皆會隨著因緣聚合、改變而生滅的事實;面對順境就如沐春風,遭逢挫敗就試圖扭轉乾坤,縱使換得了一時的稱心如意,最終仍得面對現世生命逐漸老病的苦。

佛法所談的「諸苦」泛指世間的一切,包括眾生受報流轉得業報身後,百年之間必然要承受的生死、老病色身無常的苦;就算累聚了宿世善因,轉換而得的福報卻無法恆常擁有且隨心所欲的運用,會因不同因緣聚合離散而改變;只要生命不能解脫自在,身心就無法真正安頓,不想面對的避不開、希冀的得不到、時刻不離五蘊熾盛熱惱的苦……就算眾生現在面對的是錦衣玉食的富貴人生,在佛法看來畢竟還是「苦」,差別只在於是直接受苦,還是間接受苦?現在受苦,還是未來受苦?「諸苦」的面對與消除,是不論富貴、貧賤,所有尋求生命解脫者都必然面對的課題。

若是從地球巨觀的生態來看,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在追求生存發展與族群延續過程中,目標也不悖離「離苦得樂」的原則,只是佛法在探究「苦」的產生「原因」和如何達到「樂」的下手「方法」有所不同;若是不希望再因為無常的變化受苦,就不能妄想把娑婆世間的無常變成恆常,因為就算改變了,也只是受報時間長短調整而已,終究還是沒有辦法違逆娑婆的因果法則,世間無常的本質依舊,獲得的「樂相」也是一時的。正本清源是必須見到隱藏在眼前苦樂受背後的「執著」,因為這個執著的妄念,讓生命一直汲汲營營於苦相的捨棄和樂相的追逐,陷入苦樂撿擇的迴圈裡,永無出期!唯有見到執著的妄心,從無明執著中,透視世間無常、無我諸苦的虛幻表相,反照到真如自性,見到本自圓滿的真如佛性本覺的位置,才能依之得到出世間的解脫樂。這才是佛法強調的真常妙樂,也是宗門要求行者取證究竟空性內涵的位置。

「認識對世間諸相的執著並破除它」可以說是佛法修持的根本問題,不論修持哪個法門,要破除無常、無我諸苦必得從這個位置下手。

4.2-2 覺力的增長與諸苦的遠離(析空)

「無常、無我」是佛法對世間真理所下的註腳:透過覺察娑婆世間的人、事、物,發現一切法相都會隨時空遷移而變化,當諸法相變化的時序和眾生的期待產生落差時,眾生就會因無明執著生起苦惱。「苦」是生命的切身感受,不是思維的揣想和臆測;好比健康時想著生病時可能產生的苦痛和切身實際遭逢病苦,兩者對「病苦」的感受和衝擊是完全不同的;想出來的苦可以用理性去化解,切身的苦卻可能令你的理性潰堤!生命諸苦的「遠離」需要面對苦境時,有堅而不退的力量,這種力量不能倚賴頭腦的思維,必須是紮根於生命內在的承擔和超越,源自於對本有覺性的自覺與透析,我們稱之為「覺力」。對行者而言,「覺力」的增長是覺行相應讓理和事能圓融通達必要且必須的歷程,它代表行者能透過正確的持法,讓正念深入生命產生力量,並且不斷與堅固、茁壯的過程。

可見,佛法的學習除了在對無常、無我諸苦有聞思理解的基礎,需更進一步透過實修提升、達到有能力面對和超越的層次,才稱為修證。在實修上,根器較高的行者頓法頓悟直取本覺,能於「實法」安住覺性,藉由內持外修培養、增長覺力,並漸次將餘習斷除淨盡。根器稍低的行者領受頓法開示漸修開悟之法,能於「權法」安住正念,藉由培養、堅固習力,內持提升悟性、外修增長福慧;於習力成就期亦能由權入實,達到權實一如、了知本覺的位置。實法行者和權法行者各自悟入的起點位置或有不同,但由權入實、悟後起修的正念發展並無不同,同樣是在本有覺性上恆持成長覺力。

因此,離世間苦、得解脫樂的過程,行者必須透過內持正念去完成外修。佛弟子在修行上經常遇到的瓶頸,就是內持力道不足,外修三行不顯,因而面臨眼前情境的考驗時,整個身心依然受困在情境裡,思緒盤桓於過去、現在、未來,無法出離。此時別無巧門,持續「堅持正念」是唯一的解方,讓內持的正念發展出定與慧;定代表生命成長有一個穩定的狀況,慧代表正確前進成長的方向與力量,有了定慧,覺力的增長與諸苦的遠離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唯有透過不斷深入的覺察,行者會在面對眼前情境無常變化產生的苦惱中,慢慢照見原本習慣於攀緣執著的妄心,發現這才是一切苦惱產生的根源,藉由習力的成長,才有能力停歇攀緣執著的妄心,讓妄心的作用逐漸止息。此時,原本只是是非善惡、成敗得失的顯相會逐漸分崩離析,行者會了知:善的不再只是善、惡的不再只是惡,成的、敗的、得的、失的……都只是隨因緣不同的無常變幻,既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相可以執取,也無從去執取。這是透過深度覺察逐漸生起的空性智慧,過程中,原本牢不可破的我執會逐漸地被瓦解,煩惱執著也自然消融退散,逐漸地朝向心地清明的狀態邁進。

當看待眼前的境不再只是善惡對錯時,代表行者的智慧已經有所成長、進化,不再只是受困於眼前人事物的假象,可以擁有比一般人更平靜的心靈來面對眼前的情境。持續地深入,若是能看到緣生緣滅,智慧就更大了;可以認識到諸法之間生滅變幻的本質,以及由生命裡根深蒂固的無明執著所生起的妄心,從這個位置真正的實修才開始起步。

覺察能覺知無常,遠離無常;覺知無我,遠離無我;當生命不隨著生滅而苦的時候,才能繼續去探究生命究竟樣貌、存在的秘密到底是甚麼?最終歸處在哪裡……?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在佛法更深邃的課題:實相!

4.2-3 諸法實相的了知(體空)

「諸法實相」是見證空性(諸法性)後,對宇宙萬事萬物的妙有顯化(諸法相),肯定尊重所發展出來的雙向認知(空有一如)。這個實相非「空」非「有」是非修非證本自圓滿的狀態。對於無常、無我空性的取證可以是一個漸次解析的成長過程,但對於諸法實相的了知則是生命直接頓超的昇華,當年佛陀於菩提樹下成道時娓娓道出「何其自性本自清淨……」,所表達的正切合此義。

體證「諸法實相」當下會有生命喜悅的正受,喜悅的正受是一種生命束縛的解脫呈現,是一種正覺的永恆存在,佛法上常用「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如來如去……」描述這樣的狀態。這種表述和世間理則邏輯的推演很不同,眾生認知的永恆是建立在時間的相對存在,把短暫的時間拉長叫做永恆、把短暫的生命延伸叫做永生……佛法談的「實相」──永恆的存在,既不建立在時間的相對延伸,也不依存於空間而存在,祂是把汙染複雜的生命不斷去蕪存菁,由繁而簡解構到一個「單純」的位置,但你又無法用目前的科學邏輯去推敲演繹。好比千變萬化的天空,有時晴空萬里,有時狂風暴雨,不管風、雲、雨如何變幻莫測,天空始終有一個永恆不變的存在,這個無風、無雨、無雲、至簡不變的寂靜天空,就好比深藏在生命裡的「清淨識」。清淨識始終跟隨著我們,祂遍一切處,當我們還是眾生,從過去到現在輪迴的主意識(我)是我們生命的主導,人間的生活、經驗、學習、思維、邏輯判斷…全靠這個主意識(我)的運作,這個運作會產生因果業力和生死輪迴。如果有一天你悟了,有一個見證真如佛性的體悟,悟的當下行者會觸及實相的根本「清淨識」,這時會赫然發現生命另一種「不生滅、不垢淨、不增減」的存在狀態,生命就這麼橫跨一步,從原本染垢的主意識回到「清淨識」,這就是一個認證「當下」的「開悟」,從此生命回歸實相,以此為基展開的生命已經拋開過往煩惱結縛,稱作隨緣自在、自在隨緣;相對於執迷的眾生就是業的累積和隨業流轉。

可知:諸法實相的了知是行者相應禪法「悟入」真如自性的位置,頓法頓悟的實法行者在此前即已安住覺性、護念不退;頓法漸修的權法行者在此由權入實,進入實法行者相同的恆持。

~金光明~

 節錄自

道次第四-2 遠離無常、無我諸苦,了知諸法實相


 

 

2022年1月28日 星期五

金光明宗禪訊第95期【道次第四:內持禪法正念斷除無明執著】

 

110年12月

道次第四:內持禪法正念斷除無明執著】

4.1-1 增長覺知功能,正知了別

行者在道次第的學習,道次第一到三是法教系統的構建和引導,讓行者明白自己修學的法教是甚麼?起修下手及標的在何處?進入道次第四以後,就是行者依持法教實修的體會與成長了;從持正念之法面對情境,開始覺察自我,照煩惱諸苦、見無明妄心,進而產生正知來轉化身心;所有內持外修都在這裡開展,目的在「了無明妄心,悟真如覺性。」因此,道次第四的註腳便是「行者的了悟」。

持正念是行者最基本的行持,透過持正念讓所修持的法運轉起來。穩定的正念是提供禪法運轉的唯一能量,好比有一具效能頂尖的引擎,如果燃油穩定且持續的供應,引擎就好好的運轉起來;正念就是把這具效能頂尖的引擎連接在覺醒生命的機器上運轉起來,穩定的正念持法提供引擎正常的持續運作,當引擎轉速逐漸提昇產生穩定的巨大動力推動機器,這個過程我們稱為「增長覺知功能」。只要機器開始正式運作,生命覺醒的礦場就開始被挖掘,深度挖掘出來的不是世間的金銀珠寶和名利成就,而是讓行者認識生命究竟的寶藏,這些寶藏不同於過往身為凡夫眾生時的理解,是真正能帶給生命恆久利益的自覺,所以稱為「正知了別」。

本道次第的修持,目的是通過建構修行的法義和行法,讓行者透過實修和正知的反饋,去表明法的行相和因地法量,除掉原本根植於眾生的無明習性。在修法的過程,強調的是面對任何生活情境緊要關頭的考驗,一定要有正念持法;行者被設定是唯一的行者,情境裡雖有原身為眾生所投射出來的種種妄念,但同時你又是唯一的行者,須恆持正念去照破無明的妄念,法的運作是在情境中修持,在正、妄念並存的架構下前進,這樣才有機會去看到內在的無明。

當行者持正念穿越生死大海,沿途無論是風光明媚,或是雷電交加,只要安住在正念的法船上,最終均能安然無恙。那些風霜雨雪的境界都是修行經歷的體驗和修法成長的過程,縱使每個行者持法的韻律及步調都不太一樣,只要穩住正念,任何種種的覺行相應過程,在法上都是被認可的。

4.1-2 覺照的作用及照了

甚麼是覺照的作用呢?過去尚未修學佛法時,眾生的生命就盤繞於你我他的利害、陷在人事物的計較裡面,此時眼前情境對生命最大的意義就是善惡功過的因果和苦樂的報受;苦逆的境就辛苦難過,順樂的境就是輕鬆快樂,眾生的生命狀態就是這樣。

行者受持的禪法,是能讓生命覺醒的方法,可以區分成覺察、覺知和覺照三個階段;覺察動作是開端,讓生命內在的覺性之眼生起功能,在眼前的情境中產生正知,照見到生命的無明執著,這三個階段的完成就代表行者的體悟。在漸次行持的過程,體悟會有深淺、粗細和大小的不同;行者總是由淺而深、從粗相到細相的成長上來,每一個覺照的照了,就是一個體悟的學習和完成,直到無明障礙完全被照透,生命實相自性就得到完全的覺醒。

因此,面對各種苦樂的報受,正覺佛法的修持是要行者透過覺照的作用,發現隱藏在幻境背後的無明,然後藉由覺照的作用破除無明,讓生命離開虛妄的世界回到實相,這便是佛法所謂的「救度」,佛法是透過佛光(妙智慧)來救度,佛的光明通過了祂的法,就是我們現在所受持的正念這個法,把佛光放出來!這個佛光稱為「般若光、妙智慧光」。而不是把無明幻中的境界從苦變成樂,將不順心調整為順心,那是鬼神之教,終究還是在無明的幻境之中。

正觀正念的修持,在面對情境中有覺察、覺知和照見,透過這樣的過程逐漸成長,進展到能肯定尊重萬事萬物時,便開始觸及千百億完美度化,這代表「覺行相應」的階段學習收穫與成長。通過覺照,讓身、口、意三行與法相應,這就是「覺行相應」。行者的三業,是覺行相應後產生的善業;眾生的三業,則是憑喜好慾望而產生,本質是不同的。

4.1-3 降伏斷除無明執著現行,除卻心靈障礙

「現行」是甚麼?現行就是眾生的業報身在承受因果業報時所呈現出喜怒哀樂的執著狀態;眾生承繼過去的因,依於自己的習性擇取當前的緣,面對並承受因緣合和的果報所帶來的苦樂受,這個苦樂受的現行就是因果業力對自我執著著力的呈現,若是對自我的執著不加以降伏、斷除,當臨命終時,因果業報所累積的一生將會是被澆灌成枝葉茂盛的無明執著大樹,持續將形成一股根深蒂固且不可動搖的業力流,朝向下一世宿命的輪迴。

因無明執著起現行產生的煩惱、所知二障統稱為心靈障礙,要透過修持除卻心靈障礙主要有兩者:一是降伏,另一為斷除斷盡。降伏的操作好比拿一塊石頭壓住雜草,抑制它的生長,被壓制的雜草雖然失去原本蓬勃的氣勢,但畢竟沒有斷根,一有機會還是能從旁邊的縫隙冒出幼苗嫩葉。呈現在業報的身心就是能藉由降伏自我,調控喜怒哀樂,達到清心寡欲、少煩少憂。由於未能根除無明障礙,如此未達究竟了義的修持狀態可以做為初修的經歷,不能當作修證的果地。

斷除的意思是要將會產生煩惱障礙的無明根從根本處斷除,使其無由再發生後再將餘習斷盡;從頓入的理入論斷,縱然煩腦障礙粗重如一棵大樹,只要能頓入覺性當體就等同斬斷無明的樹根,樹根一斷,縱然眼前乍看依舊樹壯雄偉、生意盎然,然根斷氣虛,原本左右生命的無明習性已經變成不足為害的餘習(氣),最終滅亡已是定數。實法行者在對覺性有所體悟後能堅固悟境正念不退,當下的悟境等同「斷除無明習性」,從此而後的斷盡修持就像六祖壇經所說:「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從「理入」的論斷,只要護念正念,煩惱障餘習(氣)實不足懼。但從「行入」上來說,則先經歷降伏,再進入斷除之路。因此,在權、實正念的基礎上,實法行者和權法行者都要在菩提道路上持續努力向前邁進;理入和行入的修持焦點都必須落在煩惱生起的無明執著根源處,才是正覺的佛法修持,兩者皆從覺性之體生起相用,這樣的理入(實法)、行入(權法)修持才有可能對治煩惱、所知二障。「初斷」即入始覺,之後便由權入實進行「覺行相應」的續修,直到無明餘習斷盡、心靈障礙盡除而達於「覺行圓滿」的究竟覺。

歸根結底,「面對情境的時候,行者是不是一直保持正念?」這是法教的重點所在。行者能透過「內持」保持正念不失,正念裡的覺察覺知很自然的隨著恆持正念的狀態運轉,原本覆藏在生命裡的種種無明執著就會開始被拆封、顯露、解構、消除,過程中經歷權法、由權入實、實法的成長,對於自我身口意調整的「外修」不是來自於戒條規範,是行者正確執行覺察產生的自覺淨化,直到我們根深蒂固的無明餘習被處理淨盡為止。好比一個藝術家進行雕刻品的創作,懷抱技能、創作的理想和內涵,從整體塑形(內持)到細部微雕慢慢的去雕塑它(外修),隨著時間推衍,功夫下得愈多,作品也會越精越好,所謂的「內持外修」就是這樣一個先形塑整體,再作細部雕琢的過程。~金光明~

 節錄自

道次第四:四-1之內持禪法正念斷除無明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