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8日 星期五

金光明宗禪訊第95期【道次第四:內持禪法正念斷除無明執著】

 

110年12月

道次第四:內持禪法正念斷除無明執著】

4.1-1 增長覺知功能,正知了別

行者在道次第的學習,道次第一到三是法教系統的構建和引導,讓行者明白自己修學的法教是甚麼?起修下手及標的在何處?進入道次第四以後,就是行者依持法教實修的體會與成長了;從持正念之法面對情境,開始覺察自我,照煩惱諸苦、見無明妄心,進而產生正知來轉化身心;所有內持外修都在這裡開展,目的在「了無明妄心,悟真如覺性。」因此,道次第四的註腳便是「行者的了悟」。

持正念是行者最基本的行持,透過持正念讓所修持的法運轉起來。穩定的正念是提供禪法運轉的唯一能量,好比有一具效能頂尖的引擎,如果燃油穩定且持續的供應,引擎就好好的運轉起來;正念就是把這具效能頂尖的引擎連接在覺醒生命的機器上運轉起來,穩定的正念持法提供引擎正常的持續運作,當引擎轉速逐漸提昇產生穩定的巨大動力推動機器,這個過程我們稱為「增長覺知功能」。只要機器開始正式運作,生命覺醒的礦場就開始被挖掘,深度挖掘出來的不是世間的金銀珠寶和名利成就,而是讓行者認識生命究竟的寶藏,這些寶藏不同於過往身為凡夫眾生時的理解,是真正能帶給生命恆久利益的自覺,所以稱為「正知了別」。

本道次第的修持,目的是通過建構修行的法義和行法,讓行者透過實修和正知的反饋,去表明法的行相和因地法量,除掉原本根植於眾生的無明習性。在修法的過程,強調的是面對任何生活情境緊要關頭的考驗,一定要有正念持法;行者被設定是唯一的行者,情境裡雖有原身為眾生所投射出來的種種妄念,但同時你又是唯一的行者,須恆持正念去照破無明的妄念,法的運作是在情境中修持,在正、妄念並存的架構下前進,這樣才有機會去看到內在的無明。

當行者持正念穿越生死大海,沿途無論是風光明媚,或是雷電交加,只要安住在正念的法船上,最終均能安然無恙。那些風霜雨雪的境界都是修行經歷的體驗和修法成長的過程,縱使每個行者持法的韻律及步調都不太一樣,只要穩住正念,任何種種的覺行相應過程,在法上都是被認可的。

4.1-2 覺照的作用及照了

甚麼是覺照的作用呢?過去尚未修學佛法時,眾生的生命就盤繞於你我他的利害、陷在人事物的計較裡面,此時眼前情境對生命最大的意義就是善惡功過的因果和苦樂的報受;苦逆的境就辛苦難過,順樂的境就是輕鬆快樂,眾生的生命狀態就是這樣。

行者受持的禪法,是能讓生命覺醒的方法,可以區分成覺察、覺知和覺照三個階段;覺察動作是開端,讓生命內在的覺性之眼生起功能,在眼前的情境中產生正知,照見到生命的無明執著,這三個階段的完成就代表行者的體悟。在漸次行持的過程,體悟會有深淺、粗細和大小的不同;行者總是由淺而深、從粗相到細相的成長上來,每一個覺照的照了,就是一個體悟的學習和完成,直到無明障礙完全被照透,生命實相自性就得到完全的覺醒。

因此,面對各種苦樂的報受,正覺佛法的修持是要行者透過覺照的作用,發現隱藏在幻境背後的無明,然後藉由覺照的作用破除無明,讓生命離開虛妄的世界回到實相,這便是佛法所謂的「救度」,佛法是透過佛光(妙智慧)來救度,佛的光明通過了祂的法,就是我們現在所受持的正念這個法,把佛光放出來!這個佛光稱為「般若光、妙智慧光」。而不是把無明幻中的境界從苦變成樂,將不順心調整為順心,那是鬼神之教,終究還是在無明的幻境之中。

正觀正念的修持,在面對情境中有覺察、覺知和照見,透過這樣的過程逐漸成長,進展到能肯定尊重萬事萬物時,便開始觸及千百億完美度化,這代表「覺行相應」的階段學習收穫與成長。通過覺照,讓身、口、意三行與法相應,這就是「覺行相應」。行者的三業,是覺行相應後產生的善業;眾生的三業,則是憑喜好慾望而產生,本質是不同的。

4.1-3 降伏斷除無明執著現行,除卻心靈障礙

「現行」是甚麼?現行就是眾生的業報身在承受因果業報時所呈現出喜怒哀樂的執著狀態;眾生承繼過去的因,依於自己的習性擇取當前的緣,面對並承受因緣合和的果報所帶來的苦樂受,這個苦樂受的現行就是因果業力對自我執著著力的呈現,若是對自我的執著不加以降伏、斷除,當臨命終時,因果業報所累積的一生將會是被澆灌成枝葉茂盛的無明執著大樹,持續將形成一股根深蒂固且不可動搖的業力流,朝向下一世宿命的輪迴。

因無明執著起現行產生的煩惱、所知二障統稱為心靈障礙,要透過修持除卻心靈障礙主要有兩者:一是降伏,另一為斷除斷盡。降伏的操作好比拿一塊石頭壓住雜草,抑制它的生長,被壓制的雜草雖然失去原本蓬勃的氣勢,但畢竟沒有斷根,一有機會還是能從旁邊的縫隙冒出幼苗嫩葉。呈現在業報的身心就是能藉由降伏自我,調控喜怒哀樂,達到清心寡欲、少煩少憂。由於未能根除無明障礙,如此未達究竟了義的修持狀態可以做為初修的經歷,不能當作修證的果地。

斷除的意思是要將會產生煩惱障礙的無明根從根本處斷除,使其無由再發生後再將餘習斷盡;從頓入的理入論斷,縱然煩腦障礙粗重如一棵大樹,只要能頓入覺性當體就等同斬斷無明的樹根,樹根一斷,縱然眼前乍看依舊樹壯雄偉、生意盎然,然根斷氣虛,原本左右生命的無明習性已經變成不足為害的餘習(氣),最終滅亡已是定數。實法行者在對覺性有所體悟後能堅固悟境正念不退,當下的悟境等同「斷除無明習性」,從此而後的斷盡修持就像六祖壇經所說:「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從「理入」的論斷,只要護念正念,煩惱障餘習(氣)實不足懼。但從「行入」上來說,則先經歷降伏,再進入斷除之路。因此,在權、實正念的基礎上,實法行者和權法行者都要在菩提道路上持續努力向前邁進;理入和行入的修持焦點都必須落在煩惱生起的無明執著根源處,才是正覺的佛法修持,兩者皆從覺性之體生起相用,這樣的理入(實法)、行入(權法)修持才有可能對治煩惱、所知二障。「初斷」即入始覺,之後便由權入實進行「覺行相應」的續修,直到無明餘習斷盡、心靈障礙盡除而達於「覺行圓滿」的究竟覺。

歸根結底,「面對情境的時候,行者是不是一直保持正念?」這是法教的重點所在。行者能透過「內持」保持正念不失,正念裡的覺察覺知很自然的隨著恆持正念的狀態運轉,原本覆藏在生命裡的種種無明執著就會開始被拆封、顯露、解構、消除,過程中經歷權法、由權入實、實法的成長,對於自我身口意調整的「外修」不是來自於戒條規範,是行者正確執行覺察產生的自覺淨化,直到我們根深蒂固的無明餘習被處理淨盡為止。好比一個藝術家進行雕刻品的創作,懷抱技能、創作的理想和內涵,從整體塑形(內持)到細部微雕慢慢的去雕塑它(外修),隨著時間推衍,功夫下得愈多,作品也會越精越好,所謂的「內持外修」就是這樣一個先形塑整體,再作細部雕琢的過程。~金光明~

 節錄自

道次第四:四-1之內持禪法正念斷除無明執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