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訓第93期 110年6月 |
【道次第三:趣向肯定尊重萬事萬物】 1.1 一切都是自我的妄心執著 「一切都是自我的妄心執著」這不是一句修持的口號或準則,而是內持禪法正念的正知體驗的「答案」!還沒找到答案以前,再多的思維、探究並不能增加你對於生命實相的認知太多,持好正念覺察(正觀)是行者覓得答案的唯一途徑。 覺察的動作中有一個覺知的力量,當眼前的情境被覺察時,源自內在清淨覺性的覺知會自然照見生命無明的妄動,行者終將會明白:所有因眼前情境而觸發的情緒、執著、罣礙和煩惱,其實是來自於自我的妄心執著,生命內在的無明才是一切問題產生的根源……,這種「自覺」會讓行者心甘情願地放捨原本對外界情境人、事、物的執愛、怨懟和不滿,把標的朝向自我,「啊!原來一切都是我的妄心執著,是它扭曲了生命,左右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引發我的種種情緒和想法……」生命的改變,從這個基礎點開始,擺脫你爭我奪相互投射的紅海,進入一望無際的藍海??~~競爭者只有一個,挑戰者也只有一個,除了自我,沒有更多的藉口理由可以抵賴推託,你是自我生命因緣的雕塑者,也是最終果報的承受者,你將成為真正為自己生命負起責任的修行人。 這當中,正念的「恆持」就是讓自覺啟動的關鍵,透過自覺使生命淨化的修持稱為「真心修行」,反之,以世間道德準則的反省改過則是「妄心修行」,無法成就菩提。 1.2 內持禪法正念的正知體驗 從覺察產生的覺知能夠洞察身心無明執著的障礙,再從覺知驅動淨化生命的力量稱為「正知」。所以,正知是指覺知有了著力點,產生了力量,足以改變、淨化生命,我們也稱之為「正知了別」,是足以淨化生命正知了別的起始點。 正知的體驗是正觀修持在內持與外修的交集點,代表修法的正受,是完全通過正觀修持而來的。如果在正觀中能夠透過內持看到生命的過失,卻沒辦法產生外修改變身、口、意的力量,代表有覺察的動作、有覺知的作用,但是還沒辦法達到正知;必須持之以恆直到獲得正知的體驗才足以產生改變生命的力量。 不管聰明才智如何,眾生在世間本來就是用一百分的妄念在生活,行者從因地的無明開始邁向菩提,一百分滿滿的妄念應該隨著修持正念的增長而遞減削弱,當正念穩定不失,正妄念並存就是精進不退的穩固位置,再更進一步就是由權入實,並邁向完全的正念,對權法行者而言,這就是修法「習力」的成長過程。習力代表行者恆持正念產生覺察力量的大小,相對於無明執著產生的妄念,正念的力量必須要能夠降伏妄念,才能產生淨化生命的作用。 然若行者的正念不穩定而間有正知的體驗,此時的體驗雖會帶給行者生命一時的正能量,卻也容易因染著境相的習氣而失去正念,這時,帶給生命正知的體驗就會打折扣,嚴重時會偏斜修行的方向。實修時,行者若自覺入境著相,主從變易,此時所產生的過失應予以導正——即刻提起回到正念覺察。 切記!修法面對眼前情境的時候,一不留神極可能受到妄動的心識作用習氣干擾,行者應該要穩住正念,使能在正妄念並存的情況下修持,如果沒有,就掉進去世間境相,當中充滿了你我他的對待,是非成敗的計較,沒有度化、沒有修持,沒有法也沒有行者,就只剩下眾生而已。啊!一念明覺回來了,又變成行者了。 1.3 學習放捨,趣向肯定尊重萬事萬物 佛陀說「眾生本具佛性」,每個眾生的生命內在都蘊藏著一顆菩提種子,實踐佛法即是耕耘菩提種,所有佛弟子依循佛陀的教誨,從自我生命的內在耕耘菩提種開始,一顆顆菩提種各自發芽、成長、開花、結果,最終並不是各自成為悍然獨立的菩提樹,而是共同成就了生生不息「上求下化」的菩提願心,這個菩提願心緊密聯繫著所有眾生的生命深處,是佛菩薩孜孜矻矻度眾的本懷,也是亙古長存天行健的大道真理。「學習放捨,趣向肯定尊重萬事萬物」就是行者在顯系禪法的學習,從自覺漸次邁向大道真理的必經道路。 可見,佛陀所說圓滿的心智狀態和「肯定尊重萬事萬物」有絕對緊密的關係;要趣向肯定尊重萬事萬物不必遠求,它就在行者周遭人、事、物的因緣顯現當中進行。如果行者看不到自我的執著,對於眼前的人、事、物存有很多負面的看法及情緒反應不能放捨,就會因強烈的主觀認定致使無法平等的認知眼前的人事物,這邊看得不順心、那裏看了不順意,這樣子如何能夠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肯定尊重萬事萬物呢?更遑論宇宙萬事萬物的真理。 行者在個人的因緣轉換間,應該肯定任何一種接觸都是學習的最佳機緣,才能不偏執而正視善法、惡法的緣起,使我們有更多的機會突破眼前情境的幻相去體會到宇宙法界的實相真理。因此,真正學習佛法正念的生活態度應該是開放、超然的;真正的佛法也必須不捨一法,才能夠成就八萬四千個方便教法,達到世出世間圓融無礙。 禪法的「心法」:視眼前情境為本佛的化現,即是在提醒行者:眼前的人、事、物是佛菩薩的化現,走在菩提道路上的行者不能急於跟眼前化現的佛菩薩計較、爭論,應該先做好持法的本分。不在眼前情境計較、爭論而安於回歸到行者持法的本分,就是學習放捨的開始。肯定尊重萬事萬物的學習,也在提醒行者:想要看清楚眼前萬物的真實樣貌,就必須停止對眼前情境的貪愛執染、批判和造作,回到修法的正念上反觀自我,才有機會真實見到眼前情境所帶來的度化。同樣的道理,持正念覺察面對眼前的情境,就是學習放捨,趣向肯定尊重萬事萬物的開端;當能夠真正肯定尊重萬事萬物,契入正觀覺察自我,窺得自性全貌是必然獲得的正受。禪法的內涵是一個大圓鏡,行者要在眼前情境領受大圓鏡裡面的鏡相、體悟大圓鏡鏡體的狀態。 深藏在每個人生命裡的菩提種,從正念肯定尊重萬事萬物就是提供這個菩提自性種子發芽、成長的最好滋養。只要懂得持之以恆的去照顧它、耕耘它,周遭的事物將逐漸反映真理的本質,生活中的諸多煩惱也將逐漸轉化化解為菩提的養分,澆灌行者這棵菩提樹逐漸成長、茁壯,最後開花結果。眾生的我執很重、不平等的分別心很強,透過「覺行相應」的修學過程,慢慢的淨化身口意、消除我執現行,對平等的真諦也將越來越透析明瞭,而逐漸能夠肯定尊重萬事萬物,讓眼前境界的教化自然呈現,洗滌行者的身心,淨化並提升行者的生命質量! 金光明的法教裡,有一個靈活而巧妙的雙軌大法安排,同時適合權法及實法行者做修持。因應每位行者的身口意狀態不同,起修點要淨化努力的或許不同;最終有一個共同的設定及修學位置就是趣向「肯定尊重萬事萬物」。
道次第三:趣向肯定尊重萬事萬物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