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8日 星期六

金光明宗禪訊第92期【道次第三:行者的成長】

 禪訓第92期   110年3月

道次第三:行者的成長】

1.1 恆常覺察自我

行者在道次第一和二受持禪法後,依於法義的鋪陳,眼前的情境在法的攝受下會從原本的因果業境轉化成為度化境。進入道次第三的學習,即是行者受持法教後,面對情境的真修實煉,第一步要能穩定地內持禪法正念,對權法行者而言,在面對眼前情境時,縱然偶爾會落入情境的成敗得失中,但仍能「不斷的提起正念」,對於「覺察的動作」能從陌生逐漸熟稔,進而趨於穩固,讓恆常覺察自我的狀態清晰且穩定的呈現。

從菩提正念所面對的因果業境到妙法正念所面對的度化境,覺察動作的操作雖是相同,但是觀修的內涵和啟發的智慧卻有了巨幅的提升;持菩提正念時,面對因果業境,行者除了覺察,還有覺知去正知,可從因緣變幻的無常、無我去體悟到眼前諸相空幻不實的本質,進而破除無明執著,從因果諸苦中解脫出來;度化境的法義則是希望行者能跳脫超越因果的屏蔽而直接領受悲智示現的度化,這個層次的觀境中,眼前示現的情境只是像一面鏡子,直接反射映出行者內在的無明執著,行者毋須理會眼前情境因果的關聯與原由,只需在此度化境中覺察自我的無明,這就是直接照見問題的根源、領受度化的開始。

譬如在雨中撐傘,雨滴從天空持續落下,傘就好比行者所持的正觀正念之法,其功用是保護行者不被雨淋濕,把傘撐好是行者的職分,撐好傘就不會被雨淋濕,而不是傘一撐,雨勢就變小或停止了!從天空中掉落下來的雨水就是橫豎在行者眼前的度化情境,雨會怎麼下?下多久?自有它對應外境的因果之道,這不是撐傘的行者應該踰越干涉的職分,千萬不要錯認了。

「恆常覺察自我」是進入領受度化的重要指標,禪法正念就是「恆覺常照」,一旦恆覺常照不見,正念就消失了!所以行者要能夠警覺,讓覺察的動作持續穩定且堅固。

1.2 覺知身心煩惱,淨化生命

以世俗的眼光來看,眼前情境不外乎是非對錯、吉凶好壞、成敗得失,依每個人欲望希求不同,人們會在情境中撿擇、執取,這是無明眾生的習性世界。金光明殊勝的法教提供行者與凡夫眾生一個截然不同的空間,唯一的要求是行者必須在諸多執念中保有一個對於「法」的堅持,用這個堅持承載正念,這唯一的正念是喚醒生命內在覺性的關鍵力量,透過一路堅持正念覺察的過程,就可以累積覺知身心煩惱的勢能,只要身心煩惱被覺知了,就能逐漸消除對情境無明貪染的習氣而淨化生命。

正念是恆常不動、純然清淨的覺察,行者持正念面對情境時,善、惡、黑、白都能覺察得到,正念覺察了一切,但卻不會在其中有一絲一毫的染汙不淨,也因為清淨、不動的覺察,讓原本隱藏在生命裡的煩惱障礙浮現出來,才有修正淨化的機會。這就像在掃塵除垢,髒汙處要先能夠被看到,然後才將它掃除清潔,地面的底色純淨潔白,表面的髒汙就愈容易被發現,行者穩定的內持禪法正念,就是在構築一個如純淨潔白地板一般的覺察空間,讓身心煩惱障礙無所遁形。

從覺察煩惱的發現、煩惱的了知、到煩惱的消除的整個過程,行者若缺少正念的恆持,就會在半途迷失在身心的煩惱中;見到厭惡的人,心生惱火而忿忿不平,與至親的人別離,心如刀割而悲傷不已…,這些是煩惱的苦受。沉淪在苦受中的人,已經被煩惱所吞噬,見不到煩惱的本質,更無力解除煩惱的枷鎖。佛陀曾用火宅來比喻眾生的處境,然而身處火宅的眾生卻樂在其中不以為苦,其原因就是缺少了正念而無法覺知到身心的真正煩惱。

心經所談五蘊身心的照見,就是在說明身心煩惱的發現和破除:由無明妄心執著產生的色、受、想、行、識的五蘊身心,是一個染汙不淨的生命狀態,這樣的生命必然承受因果世間諸苦而不能自在。「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是一個身心淨化的過程,包括了照見生命因無明生起的諸多煩惱現行、照明它的來龍去脈以及照了破除這個障礙,心經輕描淡寫的幾句話,轉化為實修的方法就是一個般若觀照之法,同時也說明「覺察」的正念是整個淨化過程的核心要素。

「覺知身心煩惱,淨化生命」強調的是正念的作用,遠離夢幻世間,既沒有否定娑婆的存在,也沒有顛覆世間運作的法則,只是明白指出無明幻和實相的差別,也藉此教化有緣眾生能從原本善惡是非的夢幻中甦醒過來,大夢一醒,娑婆世間的無明惱熱就不復存在了。

1.3 在度化境中實踐覺行相應

權法修持的行者在習力養成的階段,必須藉由「提正念」的鍛鍊讓正念逐漸穩固。正念尚未完全穩固以前的修持,只能算是禪法修持的預備功夫,從忘失的散亂中不斷的提正念,從時有時無的觀照中提起正念,不斷地提起正念…,直到正念穩定以後,就開始可以產生幫助行者的力量,這時候生命的成長與淨化才是可以預期的,所以正念不失的位置是禪法修持的真正著力點。

正念的作用可以「覺知身心煩惱,淨化生命」,然而生命的淨化包含了身心的一致與同步成長。對頓法漸修的行者來說,身與心的一致與同步成長必須透過內持的覺知與漸次的外修相應來達成,當行者內持的正念愈穩定,從眼前情境轉化而得到的度化就愈加明晰,此時覺察的三部曲:覺察、覺知、覺照就會隨著行者正知體悟的深度不同,從因地到果地、或點或線的推展開來。單點的深入有該點的正知體悟,軸線的延伸有縱深的正知體悟,像這樣把內持正念得到的正知體悟及在外修上同步呈現的度化修持,即是「覺所到處即行所到處,行所到處覺行合一」的覺行相應。覺行相應可以從只是一個微不足道小點的正知體悟開始,最終的完成則必須從點到線,直到構築生命的全部面向才算完成。然而行者需要匯集多少個點的體悟可以編織成一條線?又需要湊足多少線可以構成完整的面?答案都是依於行者個人的因緣和根性。重點是:覺和行必須要相應,相應代表生命的調整和改變。生命為什麼需要調整和改變呢?因為行者在覺察眼前情境之中得到了「度化」,這個度化曉示了生命的不足處和需要進化調整的方向,所以從度化境產生的度化力量是推動行者實踐覺行相應的關鍵動力。

無明的生命隨處可以見到執著,大大小小的執著就像陳年累積在暗倉裡的雜物一般,一般人根本忘失它的存在,但它卻始終佔據在生命的幽暗角落,成為心靈的障礙。無明執著需要透過正確的修持而被照見;否則它會持續發酵形成修持上的瓶頸,讓行者久修不得而沒有進境。這時,必須要有一個力量穿透進去,消融它、解開它;一旦溶解、化開來的時候,行者就在其中感受到一股完美度化的力量,體會到度化的功德。生命就在這個功德起處產生相應,我們就說這個行者得到了度化境的體驗!而唯有在正觀正念的修持下,才有機會讓這個度化的力量穿透進到生命裡。

 節錄自

道次第三:行者的成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