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4日 星期四

金光明宗禪訊第94期【道次第三:行者的成長之唯一行者】

 110年9月

道次第三:行者的成長之唯一行者】

3.3-1 直下承擔完美法教最具福慧

「直下承擔法教」是甚麼呢?是指行者能依正念的狀態來受持法教,如此即可以仰仗法脈的功德力來幫助你以最少障礙來修行,就像一個心性單純的迷途者幸運地遇到賢達的引路人,於是依照指示毫不遲疑的行動,最終他將以最快的速度走回正確的道路並到達目的地。

「直下承擔法教」是福慧善根;祂希望行者淨空我執直下承擔法教,而不是帶著世間人的習氣毛病,凡事總先品頭論足一番,對完美法教品頭論足的代價就是一句話:「剩下的要靠你自己了」,也就是當你的「我見」覺得怎麼樣好,再去接受的話,那修行完全靠你自己,沒有人幫忙你了!能在不經意間受貴人襄助是好因緣,能輕鬆無負擔的直下承擔法教是好善根,好比廣告詞:「因為你可以、所以你值得擁有」,直下承擔完美法教是佛菩薩給行者最大的「加持」,讓邁向菩提的旅程充滿祝福,順風揚帆,直達目的。

「直下承擔法教」也是悟性;祂代表行者獨具慧眼能見到法教的真實,佛弟子能有智慧在娑婆萬法中擇取完美法教,這般悟性自然能夠「直下承擔法教」。試想,有鑑賞力的人縱使進入紛亂市集,焉有不挑好貨的道理?缺乏獨到的見地的人才會迷失在五花八門的商品陳列中。所以面對妙法勝境的微妙之法能「直下承擔」直接領受,代表微妙佛法的學習具足好的緣起和善根。

一旦有機會聆聽並領受最究竟、殊勝的妙法法教,即使還未正式開始修持,原來的生命已經被種下一顆覺醒的菩提種而悄悄改變了,好比拿到了頭獎的彩券,雖然還沒去兌換,但是心裡已經充滿快樂,這就是「無上甚深微妙法」殊勝密意!所以,人生中擁有顯系最高禪法和密系最勝密法這二大法寶,就好像在解脫道上得到了頭彩的彩券——生命已經和原先不一樣了!能夠珍惜長養這難得的「寶藏」,縱使不打坐攝心,專注力也比別人強,受用在滾滾紅塵中能不被諸苦相所惱,身處錯綜複雜的因緣變化中能不因困頓而心生散亂。相反的,如果對「無上甚深微妙法」無法產生心領神會的相應,縱使自認修行打坐頗有功夫,實際在滾滾紅塵歷緣對境時,想憑藉修持的定力還不一定能穿透世間的幻相,這兩者的福慧差異簡直是天壤之別,這就是「直下承擔完美法教最具福慧」的奧妙處!

3.3-2 如何成為唯一行者

如何成為唯一行者呢?首先要了解,眾生的無明妄心熾盛,心的力量都投向人我之間,眼前滿滿的眾生所匯集的人事物隨著因緣形成一個業力大轉盤,眾生身處其中跟著無明妄心轉出來的因果都是干擾,好的因果是干擾、壞的因果更是干擾,善的因果干擾、惡的因果干擾……干擾這麼多,數不勝數。怎麼能夠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修行呢?排除干擾的第一步就是當行者受持法教時,必須遵守法教上「唯一」的叮嚀:「你是唯一的行者,也是唯一的眾生。」從持法的角度看,「唯一」代表行者的持法純淨無雜,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魄和決心,這樣的氣魄和決心是邁向解脫道所必備的,縱使前後左右有千百個受持相同法教的同修,每一位行者都只能是唯一的行者,只要眼中有二、有三,干擾隨之多出兩個、三個,修法的純一就會消失,最後連行者的職分都喪失了!從度化的角度看,「唯一」代表行者對度化的領受全然無漏失,有「不怨天尤人,捨我其誰」的安分和擔當,這時候行者清楚明白自己是要領受度化的「唯一眾生」,彷彿身處佛國淨土,眼前的一切都清淨,自己的過患是整個法界的唯一,對於法的教化能心悅臣服地全盤領受。

世間人碰到順、逆的因果境界,順就愉悅、逆就傷心苦惱,最終都是這個世間的干擾,只要成為「唯一行者」,原本的干擾就變為加持,原來的五濁惡世就在法的攝受下成為佛國淨土,這個淨土不是因為你周圍的人都成就了佛果,而是你領受了殊勝的法教,並且能恪遵實踐「唯一行者」,因之而成就的妙法勝境。

3.3-3 唯一的行者才能完全領受完美度化

守護好「唯一行者」的職分是修持妙法勝境法教上很重要的位置,也是完美度化呈現的關鍵。

行者面對境界時有一個自(行者)、他(眼前情境)的對待,法的施設要求行者在對待中持好正念,如果面對眼前情境時妄念紛飛失念了,代表行者把大部分的心念都投射在境界,力量都用在「他」上面了,導致於沒有足夠力量去持好正念,這時候他已經忘失要專注持正念的位置,會落入自、他對待的情境裡頭,這種狀況就是我們所稱的失念和散亂,此時眼前的情境只有是非成敗的因果境,並沒有「唯一行者」,也沒有度化境。

對於完美度化境的認知不該有自、他之間的功過是非,於境每多一個妄念他想,度化境的完美就褪色一分;每專注正念的持法一分,度化境就向完美增色一分……直到行者對境能完全排除自、他對待的一切干擾,成就「唯一的行者」,眼前的度化境就達於完美百分百。因此,唯一的行者才能完全領受完美度化。

簡單來講,殊勝的度化境就是金光明慈悲與智慧所示現的功德境,而這個示現的殊勝度化境也剛好跟眼前的因果境重疊在一起,在法上行者看到的是慈悲與智慧的示現。這個完美的示現到底有什麼作用呢?主要目的就是救度眾生,救度什麼眾生?當然就是持法的唯一行者。~金光明~

 節錄自

道次第三:行者的成長之唯一行者


 

 

2021年8月28日 星期六

金光明宗禪訊第93期【道次第三:趣向肯定尊重萬事萬物】

 


禪訓第93期  110年6月

道次第三:趣向肯定尊重萬事萬物】

1.1 一切都是自我的妄心執著

「一切都是自我的妄心執著」這不是一句修持的口號或準則,而是內持禪法正念的正知體驗的「答案」!還沒找到答案以前,再多的思維、探究並不能增加你對於生命實相的認知太多,持好正念覺察(正觀)是行者覓得答案的唯一途徑。

覺察的動作中有一個覺知的力量,當眼前的情境被覺察時,源自內在清淨覺性的覺知會自然照見生命無明的妄動,行者終將會明白:所有因眼前情境而觸發的情緒、執著、罣礙和煩惱,其實是來自於自我的妄心執著,生命內在的無明才是一切問題產生的根源……,這種「自覺」會讓行者心甘情願地放捨原本對外界情境人、事、物的執愛、怨懟和不滿,把標的朝向自我,「啊!原來一切都是我的妄心執著,是它扭曲了生命,左右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引發我的種種情緒和想法……」生命的改變,從這個基礎點開始,擺脫你爭我奪相互投射的紅海,進入一望無際的藍海??~~競爭者只有一個,挑戰者也只有一個,除了自我,沒有更多的藉口理由可以抵賴推託,你是自我生命因緣的雕塑者,也是最終果報的承受者,你將成為真正為自己生命負起責任的修行人。

這當中,正念的「恆持」就是讓自覺啟動的關鍵,透過自覺使生命淨化的修持稱為「真心修行」,反之,以世間道德準則的反省改過則是「妄心修行」,無法成就菩提。

1.2 內持禪法正念的正知體驗

從覺察產生的覺知能夠洞察身心無明執著的障礙,再從覺知驅動淨化生命的力量稱為「正知」。所以,正知是指覺知有了著力點,產生了力量,足以改變、淨化生命,我們也稱之為「正知了別」,是足以淨化生命正知了別的起始點。

正知的體驗是正觀修持在內持與外修的交集點,代表修法的正受,是完全通過正觀修持而來的。如果在正觀中能夠透過內持看到生命的過失,卻沒辦法產生外修改變身、口、意的力量,代表有覺察的動作、有覺知的作用,但是還沒辦法達到正知;必須持之以恆直到獲得正知的體驗才足以產生改變生命的力量。

不管聰明才智如何,眾生在世間本來就是用一百分的妄念在生活,行者從因地的無明開始邁向菩提,一百分滿滿的妄念應該隨著修持正念的增長而遞減削弱,當正念穩定不失,正妄念並存就是精進不退的穩固位置,再更進一步就是由權入實,並邁向完全的正念,對權法行者而言,這就是修法「習力」的成長過程。習力代表行者恆持正念產生覺察力量的大小,相對於無明執著產生的妄念,正念的力量必須要能夠降伏妄念,才能產生淨化生命的作用。

然若行者的正念不穩定而間有正知的體驗,此時的體驗雖會帶給行者生命一時的正能量,卻也容易因染著境相的習氣而失去正念,這時,帶給生命正知的體驗就會打折扣,嚴重時會偏斜修行的方向。實修時,行者若自覺入境著相,主從變易,此時所產生的過失應予以導正——即刻提起回到正念覺察。

切記!修法面對眼前情境的時候,一不留神極可能受到妄動的心識作用習氣干擾,行者應該要穩住正念,使能在正妄念並存的情況下修持,如果沒有,就掉進去世間境相,當中充滿了你我他的對待,是非成敗的計較,沒有度化、沒有修持,沒有法也沒有行者,就只剩下眾生而已。啊!一念明覺回來了,又變成行者了。

1.3 學習放捨,趣向肯定尊重萬事萬物

佛陀說「眾生本具佛性」,每個眾生的生命內在都蘊藏著一顆菩提種子,實踐佛法即是耕耘菩提種,所有佛弟子依循佛陀的教誨,從自我生命的內在耕耘菩提種開始,一顆顆菩提種各自發芽、成長、開花、結果,最終並不是各自成為悍然獨立的菩提樹,而是共同成就了生生不息「上求下化」的菩提願心,這個菩提願心緊密聯繫著所有眾生的生命深處,是佛菩薩孜孜矻矻度眾的本懷,也是亙古長存天行健的大道真理。「學習放捨,趣向肯定尊重萬事萬物」就是行者在顯系禪法的學習,從自覺漸次邁向大道真理的必經道路。

可見,佛陀所說圓滿的心智狀態和「肯定尊重萬事萬物」有絕對緊密的關係;要趣向肯定尊重萬事萬物不必遠求,它就在行者周遭人、事、物的因緣顯現當中進行。如果行者看不到自我的執著,對於眼前的人、事、物存有很多負面的看法及情緒反應不能放捨,就會因強烈的主觀認定致使無法平等的認知眼前的人事物,這邊看得不順心、那裏看了不順意,這樣子如何能夠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肯定尊重萬事萬物呢?更遑論宇宙萬事萬物的真理。

行者在個人的因緣轉換間,應該肯定任何一種接觸都是學習的最佳機緣,才能不偏執而正視善法、惡法的緣起,使我們有更多的機會突破眼前情境的幻相去體會到宇宙法界的實相真理。因此,真正學習佛法正念的生活態度應該是開放、超然的;真正的佛法也必須不捨一法,才能夠成就八萬四千個方便教法,達到世出世間圓融無礙。

禪法的「心法」:視眼前情境為本佛的化現,即是在提醒行者:眼前的人、事、物是佛菩薩的化現,走在菩提道路上的行者不能急於跟眼前化現的佛菩薩計較、爭論,應該先做好持法的本分。不在眼前情境計較、爭論而安於回歸到行者持法的本分,就是學習放捨的開始。肯定尊重萬事萬物的學習,也在提醒行者:想要看清楚眼前萬物的真實樣貌,就必須停止對眼前情境的貪愛執染、批判和造作,回到修法的正念上反觀自我,才有機會真實見到眼前情境所帶來的度化。同樣的道理,持正念覺察面對眼前的情境,就是學習放捨,趣向肯定尊重萬事萬物的開端;當能夠真正肯定尊重萬事萬物,契入正觀覺察自我,窺得自性全貌是必然獲得的正受。禪法的內涵是一個大圓鏡,行者要在眼前情境領受大圓鏡裡面的鏡相、體悟大圓鏡鏡體的狀態。

深藏在每個人生命裡的菩提種,從正念肯定尊重萬事萬物就是提供這個菩提自性種子發芽、成長的最好滋養。只要懂得持之以恆的去照顧它、耕耘它,周遭的事物將逐漸反映真理的本質,生活中的諸多煩惱也將逐漸轉化化解為菩提的養分,澆灌行者這棵菩提樹逐漸成長、茁壯,最後開花結果。眾生的我執很重、不平等的分別心很強,透過「覺行相應」的修學過程,慢慢的淨化身口意、消除我執現行,對平等的真諦也將越來越透析明瞭,而逐漸能夠肯定尊重萬事萬物,讓眼前境界的教化自然呈現,洗滌行者的身心,淨化並提升行者的生命質量!

金光明的法教裡,有一個靈活而巧妙的雙軌大法安排,同時適合權法及實法行者做修持。因應每位行者的身口意狀態不同,起修點要淨化努力的或許不同;最終有一個共同的設定及修學位置就是趣向「肯定尊重萬事萬物」。

 節錄自

道次第三:趣向肯定尊重萬事萬物


金光明宗禪訊第92期【道次第三:行者的成長】

 禪訓第92期   110年3月

道次第三:行者的成長】

1.1 恆常覺察自我

行者在道次第一和二受持禪法後,依於法義的鋪陳,眼前的情境在法的攝受下會從原本的因果業境轉化成為度化境。進入道次第三的學習,即是行者受持法教後,面對情境的真修實煉,第一步要能穩定地內持禪法正念,對權法行者而言,在面對眼前情境時,縱然偶爾會落入情境的成敗得失中,但仍能「不斷的提起正念」,對於「覺察的動作」能從陌生逐漸熟稔,進而趨於穩固,讓恆常覺察自我的狀態清晰且穩定的呈現。

從菩提正念所面對的因果業境到妙法正念所面對的度化境,覺察動作的操作雖是相同,但是觀修的內涵和啟發的智慧卻有了巨幅的提升;持菩提正念時,面對因果業境,行者除了覺察,還有覺知去正知,可從因緣變幻的無常、無我去體悟到眼前諸相空幻不實的本質,進而破除無明執著,從因果諸苦中解脫出來;度化境的法義則是希望行者能跳脫超越因果的屏蔽而直接領受悲智示現的度化,這個層次的觀境中,眼前示現的情境只是像一面鏡子,直接反射映出行者內在的無明執著,行者毋須理會眼前情境因果的關聯與原由,只需在此度化境中覺察自我的無明,這就是直接照見問題的根源、領受度化的開始。

譬如在雨中撐傘,雨滴從天空持續落下,傘就好比行者所持的正觀正念之法,其功用是保護行者不被雨淋濕,把傘撐好是行者的職分,撐好傘就不會被雨淋濕,而不是傘一撐,雨勢就變小或停止了!從天空中掉落下來的雨水就是橫豎在行者眼前的度化情境,雨會怎麼下?下多久?自有它對應外境的因果之道,這不是撐傘的行者應該踰越干涉的職分,千萬不要錯認了。

「恆常覺察自我」是進入領受度化的重要指標,禪法正念就是「恆覺常照」,一旦恆覺常照不見,正念就消失了!所以行者要能夠警覺,讓覺察的動作持續穩定且堅固。

1.2 覺知身心煩惱,淨化生命

以世俗的眼光來看,眼前情境不外乎是非對錯、吉凶好壞、成敗得失,依每個人欲望希求不同,人們會在情境中撿擇、執取,這是無明眾生的習性世界。金光明殊勝的法教提供行者與凡夫眾生一個截然不同的空間,唯一的要求是行者必須在諸多執念中保有一個對於「法」的堅持,用這個堅持承載正念,這唯一的正念是喚醒生命內在覺性的關鍵力量,透過一路堅持正念覺察的過程,就可以累積覺知身心煩惱的勢能,只要身心煩惱被覺知了,就能逐漸消除對情境無明貪染的習氣而淨化生命。

正念是恆常不動、純然清淨的覺察,行者持正念面對情境時,善、惡、黑、白都能覺察得到,正念覺察了一切,但卻不會在其中有一絲一毫的染汙不淨,也因為清淨、不動的覺察,讓原本隱藏在生命裡的煩惱障礙浮現出來,才有修正淨化的機會。這就像在掃塵除垢,髒汙處要先能夠被看到,然後才將它掃除清潔,地面的底色純淨潔白,表面的髒汙就愈容易被發現,行者穩定的內持禪法正念,就是在構築一個如純淨潔白地板一般的覺察空間,讓身心煩惱障礙無所遁形。

從覺察煩惱的發現、煩惱的了知、到煩惱的消除的整個過程,行者若缺少正念的恆持,就會在半途迷失在身心的煩惱中;見到厭惡的人,心生惱火而忿忿不平,與至親的人別離,心如刀割而悲傷不已…,這些是煩惱的苦受。沉淪在苦受中的人,已經被煩惱所吞噬,見不到煩惱的本質,更無力解除煩惱的枷鎖。佛陀曾用火宅來比喻眾生的處境,然而身處火宅的眾生卻樂在其中不以為苦,其原因就是缺少了正念而無法覺知到身心的真正煩惱。

心經所談五蘊身心的照見,就是在說明身心煩惱的發現和破除:由無明妄心執著產生的色、受、想、行、識的五蘊身心,是一個染汙不淨的生命狀態,這樣的生命必然承受因果世間諸苦而不能自在。「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是一個身心淨化的過程,包括了照見生命因無明生起的諸多煩惱現行、照明它的來龍去脈以及照了破除這個障礙,心經輕描淡寫的幾句話,轉化為實修的方法就是一個般若觀照之法,同時也說明「覺察」的正念是整個淨化過程的核心要素。

「覺知身心煩惱,淨化生命」強調的是正念的作用,遠離夢幻世間,既沒有否定娑婆的存在,也沒有顛覆世間運作的法則,只是明白指出無明幻和實相的差別,也藉此教化有緣眾生能從原本善惡是非的夢幻中甦醒過來,大夢一醒,娑婆世間的無明惱熱就不復存在了。

1.3 在度化境中實踐覺行相應

權法修持的行者在習力養成的階段,必須藉由「提正念」的鍛鍊讓正念逐漸穩固。正念尚未完全穩固以前的修持,只能算是禪法修持的預備功夫,從忘失的散亂中不斷的提正念,從時有時無的觀照中提起正念,不斷地提起正念…,直到正念穩定以後,就開始可以產生幫助行者的力量,這時候生命的成長與淨化才是可以預期的,所以正念不失的位置是禪法修持的真正著力點。

正念的作用可以「覺知身心煩惱,淨化生命」,然而生命的淨化包含了身心的一致與同步成長。對頓法漸修的行者來說,身與心的一致與同步成長必須透過內持的覺知與漸次的外修相應來達成,當行者內持的正念愈穩定,從眼前情境轉化而得到的度化就愈加明晰,此時覺察的三部曲:覺察、覺知、覺照就會隨著行者正知體悟的深度不同,從因地到果地、或點或線的推展開來。單點的深入有該點的正知體悟,軸線的延伸有縱深的正知體悟,像這樣把內持正念得到的正知體悟及在外修上同步呈現的度化修持,即是「覺所到處即行所到處,行所到處覺行合一」的覺行相應。覺行相應可以從只是一個微不足道小點的正知體悟開始,最終的完成則必須從點到線,直到構築生命的全部面向才算完成。然而行者需要匯集多少個點的體悟可以編織成一條線?又需要湊足多少線可以構成完整的面?答案都是依於行者個人的因緣和根性。重點是:覺和行必須要相應,相應代表生命的調整和改變。生命為什麼需要調整和改變呢?因為行者在覺察眼前情境之中得到了「度化」,這個度化曉示了生命的不足處和需要進化調整的方向,所以從度化境產生的度化力量是推動行者實踐覺行相應的關鍵動力。

無明的生命隨處可以見到執著,大大小小的執著就像陳年累積在暗倉裡的雜物一般,一般人根本忘失它的存在,但它卻始終佔據在生命的幽暗角落,成為心靈的障礙。無明執著需要透過正確的修持而被照見;否則它會持續發酵形成修持上的瓶頸,讓行者久修不得而沒有進境。這時,必須要有一個力量穿透進去,消融它、解開它;一旦溶解、化開來的時候,行者就在其中感受到一股完美度化的力量,體會到度化的功德。生命就在這個功德起處產生相應,我們就說這個行者得到了度化境的體驗!而唯有在正觀正念的修持下,才有機會讓這個度化的力量穿透進到生命裡。

 節錄自

道次第三:行者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