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7日 星期二

金光明宗禪訊第99期【道次第五-2:生活即修行,修行即生活;表明顯系「覺行相應」的行相與法量】

 

111年12月

道次第五-2:生活即修行,修行即生活;表明顯系「覺行相應」的行相與法量】

5.2-1 時時刻刻不離修行的世間生活

金光明法教的持修跟生活是無二無別的,修持這個法沒有外在環境的設定或條件,不在乎習氣的有無,不論及因果的好壞,不計較行者用什麼方便起修,也不談玄說妙故弄玄虛。只要持著法,不管目前世間生活是什麼樣的身份,都可以帶著覺察正念在生活中實修;生活和修行在同一個時空、同一個道場,無二無別。生活的場域有多寬、多大,修行就等寬、等大,這樣全方位的修行才足以涵蓋生命的空間,不會產生遺漏和瑕疵。佛法的修行原本就是要擴及到生活的每一個層面、每一個面向,這樣的行持的功德才會圓滿,就跟掃地一樣,屋子裡的每個角落都要掃到,才會真正乾淨。因此,喜也覺察、怒也覺察、哀也覺察、樂也覺察,生活起居,在在處處不離正念覺察,在在處處不離真如佛性,除此之外,人間一時的是非、成敗、得失只是因緣聚合的因果,無礙於真如佛性的顯發。

事實上,修行和生活本是不可被切割的整體,當行者起修佛法的時候,佛法跟生活是結合在一起的,一般人的生活其實也在解決生命的問題,從表層的食衣住行開始,生活的探究就會從色身的滿足逐漸追求心靈的充實,只要不中途放棄探究,持續深入自然而然趨近修行探索生命真相的核心,兩者最終會有共同的交會點。生命在現世因緣和合的呈現就是生活,宿世因果業力累聚而起的現行也在眼前的生活,要探尋生命的答案就在於此,透過一個正念把生活和修行結合在一起,不分白晝或夜晚、工作或閒暇,用含攝真如的覺察之法讓真如佛性自然顯現,用覺察的正知在生活情境中驗證覺性,這是最圓融究竟的。

不管現在用什麼樣的方式過生活,生活和生命是一體兩面,行者都應該如實覺察:是否能在生活的每一刻都安然自得,並且持續的保持這樣的狀態到下一刻,最後能擴及整個生命。帶著正觀正念走入紅塵世間,可以幫助行者發現並補足自己修持和生活的不足處,進而能獲得更深的悟境和成長,同時讓生命匯集更多正能量,幫助自己,利益他人。

5.2-2 顯系覺行相應行相與法量的表明

正念未成就之前,行者唯一要做的就是時時警覺,提起正念。直至正念習力成就之後,就正式進入內持外修的修行階段,在生活中自然呈現隨緣而動,覺行相應的狀態。覺與行「相應」產生的行相與法量就是一連串大大小小在正念覺察下發生的「自覺體驗」,顯系的切入點是行者在世間生活所衍生煩惱諸苦的穿透和捨離。

行者面對眼前情境所持的觀境,它是修法所要呈現的境;它呈現出法義,於內持上必須表明法義和行法,透過法義和行法的表明可呈現度化境的領受與學習。於外修上同時必須表明身、口、意淨化的行相和法量,藉此安住生命、避免習氣的障礙。因此,修持從「覺行相應」往「覺行一如」的方向前進,過程中不是單單消極內斂的覺察動作,更有身口意淨化的深刻體悟和積極作為,它代表生命內在強大自覺力量的外顯作用。

從一個顯系的正念下手了以後,你也許在這個地方掌握的是一個覺察的動作,它會從這個地方開始發展,來建構你透過覺察動作而產生的一個覺知。「覺行相應」就是從這個覺知開始發展下去,通過這個覺知,面對生活裡面的情境,反照身口意,見到貪嗔癡無明的問題,就在內持和外修做「淨化」。覺知有多少,修持就有多少,就像掃地一樣,手拿掃具、眼睛看到哪邊有垃圾,就把它掃起來,走到哪、看到哪就掃到哪,「覺」「行」的修持就在正知的反饋裡不斷地相應提升。

正知對生命的淨化當然有分深淺,愈淺的位置愈貼近於世間,包括是非、黑白、對錯,從是非、黑白、對錯做淨化,之後這個狀態會越來越提升,不再只是簡單的分是非、黑白、善惡,它會越來越精細,從顯處愈來愈進入深密,通過覺知見到的不僅僅是從生活情境映照的五毒心,還包括覺力不能持續精進增長的障礙,無法見到千百億化現的觀境、真實領受悲智相用度化的過患……等,由粗而細,伴隨著「懺讚禮供隨」五要的自然發露,行者對於「微妙法」的認知會愈加精微,體會會更加深入,呈現的觀境會愈加明晰,修持的狀態自然也會更加穩固不退。這些都代表覺和行的過程;從此岸邁向彼岸,從始覺達於究竟,行相和法量的表明十分重要,因為行者會在實修的成長過中自然見到一條由顯入密的蹊徑,他的修持將自然而然地隨著法流前進到金光明「大密法」的曼達拉(觀境)中。

5.2-3 隨緣自在、自在隨緣的生命

「隨緣自在,自在隨緣」是行者了悟後,必須保任守護的根本位置,也是顯系修持重要的「法量」。不論是實法悟入(頓法頓悟)或者由權入實(頓法漸修),到了這個位置應當對於本有覺性都有明確的掌握,尤其是權法行者,從道次第二一路成長上來,經歷境界的考驗和習力的淬鍊,終於能從覺行相應有所了悟,由權入實的了悟可以讓權法行者對於「真如覺性」的認識和實法行者達到相同的體證,相較於過往對於習力持守的「堅忍」,會因為「入實」而「鬆歇」。好比同樣獲得有一枚金幣,權法修持時金幣放在衣服密縫的口袋裡裝著,不時還要把手放在口袋外碰觸著,確認金幣是否還在?由權入實後,金幣從口袋取出來真切的握在手中,心中篤定踏實,不再有任何的遲疑猶豫,胸有成竹的心智狀態在持法上自然呈現「鬆歇」的安定自在,雖仍在正妄念並存的狀態,但能輕鬆面對生活情境。

行者生活在人間,要能面對因果世界裡生老病死隨緣自在無礙,自覺的體悟必須讓生命能穩穩安住在本自圓滿的實法正念,依實法正念在娑婆世間的因果變幻裡隨緣,也依實法正念安住於如如不動的佛性,自然能遠離無常得到自在。所隨的緣,是造化共業和行者個人因緣產生交會的一切點線面,它不完全是行者個人的偏好和擇取,這也是行者達到修行和生活無二無別前必須表明的行相和法量。由此可知,顯系的修持重點在行者面對生活情境時,身心須遠離眼前境的染著,回到正觀正念。只要正念不失,世間成敗得失諸相的八風就不致動搖禪行者的心志。

「隨緣自在,自在隨緣」雖是修學顯系禪法的階段成就,但它是「休憩站」,不是「終點站」!如前所述,金光明道次第是由顯入密的階梯式成長,愈往後面的階梯愈朝向深密的殿堂,「隨緣自在,自在隨緣」還只是這趟由顯入密旅程的中繼站;可以安歇,但不能就此打住停止前進!

~金光明~

 節錄自

道次第五-2:生活即修行,修行即生活;表明顯系「覺行相應」的行相與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