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4日 星期二

金光明宗禪訊第102期【道次第六-2:認知金光明法界,領受金光明由顯入密的殊勝度化法教】


112年9月

道次第六-2:認知金光明法界,領受金光明由顯入密的殊勝度化法教】

6.2-1 金光明的法界觀

金光明的法界觀是包含一切十方佛國土、多層且重疊的廣大時空,這廣大的時空難思難議遠遠超過娑婆眾生心思口意所能及的範圍。此刻眾生依於業報,眼睛所見、耳朵所聞、心中所想就是從出生到死亡的生命軸線,論時間長短至多不過百年,空間範圍則不超出一個太陽星系,這就是依於人的業報所形成的「界」。

佛法講述六道輪迴和三世因果的法則,把生命的範圍從自身擴展到四聖六凡的十法界,從一輩子向前延伸、向後推移成生生世世;眾生的生命依於「業力」牽引,從前一世到這一世、再從這一世到下一世,在六道的轉盤裡不斷推移輪轉,永無盡頭;好比生活在水中的魚,水是牠賴以維繫性命的必然依靠,魚因為水得以悠遊自在,但也因此離不開水的束縛,沒有機會認識水以外的世界,除非有一個來自水面外的工具當介質,對金光明行者來說,這個介質就是他所修持的「正念」之法──源自究竟解脫真理的方便施設。有了正念當自身載具,行者才得以從無明輪迴的泥淖中超脫出來,趣入聖道。從迷到悟的法界不是一個單純線性勾勒出的模型,畢竟法界廣大,時間無限,眾生相對顯得渺小,金光明的法界觀需要靠更高的智慧超越才有辦法被其所驗證。

行者的修持從娑婆眾生位置起修,面對自身的業報因果,當務之急是先去了解、認識生死老病及無常空幻諸苦,從眼前度化境的學習突破無明業障,破相入體見證自性時,就解開了時、空框架對業報身的第一重限制──使契入當下。再由顯入密後,藉由殊勝因緣相應本尊接引體驗金光明海,才有機會對於多重、重疊的最高法界有更深刻的體驗。行者追求了悟的金光明之旅,一路從禪法到密法,顯系之禪法主述的覺性,是以空性智慧破除眾生的執著,解決切身的問題。到了密系不再只是個體生命問題,擴及多重空間與一大法界裡面千百億「法」、「報」、「化」的運化核心。須知:破除幻境產生的智慧深淺,阿羅漢、辟支佛、佛陀,各自是不同的,唯有佛陀所證「無上正等正覺」達到最究竟、最圓滿的果位!相較於阿羅漢、辟支佛所破幻的體證和取得的智慧均未達到究竟完全,仍需要繼續學習成長,不可以少為足;這就是從「正覺」到「無上正等正覺」的修持。

金光明是如來的境界、佛的世界,金光明的修持以無上正等正覺為最終目標,是佛陀講述的究竟真如世界,是聲聞、緣覺所難思難議的境界,從這個微妙不可思議的體性化現出的金光明法界稱為金光明海──上括十方佛國、下攝三界六道,世界有多大,金光明法界就有多大!所以金光明海不是小世界、中世界、大千世界的概念,祂就是一個世界海;比三千大千世界還大許多!金光明法界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行者須得透過密法的學習,認識法、報、化的運轉,最終能認識金光明海,回到眾生生命共同的老家。

6.2-2 金光明的度化系統

從法界的運化機制來看,世間所有宗教學習的法門,無一不為千百億的度化所攝,無一不是巧妙的連結轉換,皆源自於造化本身的接引;縱然只是偏居一隅缺乏巨觀的模型描述,或者尚未臻於究竟只是引領眾生達成某階段性的成長學習,度化的動力始終來自於造化,也都是默默為了成就金光明而努力,就好比萬千江河不會永遠滯留在溪谷湖泊,最後畢竟匯歸進入大海。諸佛、菩薩們不論宿世有多大的悲願,最終都憑藉著金光明的力量來完成度眾的任務,這就是法界實相真理。金光明無限的愛力,以各種不同的形式遍布在一切時、一切處,其目的不外乎是要讓所有眾生在自我的因緣中,得到應有的學習與成長,最後能回歸到生命的源頭;而宣講法界本有千百億完美的度化,正是金光明法門開演的緣起。

為了更清楚表明金光明如何由體起用,統攝大、小、顯、密而成一完整的度化系統,我們可以將金光明拆解成金光明海(約法身)、金光明本佛(約報身)和金光明(約化身)分別說明如下:

金光明海(約法身)──這個名稱主要表示:明空不二、光明遍照、廣大無邊的法義。在這法義下,金光明海是一具有圓滿心智、生命活力、永恆不滅的能量場;是一超越一切對待和限制的光明世界;是一空無邊處卻又無奇不有的微妙境界;是一所有生命和功德的共同源頭;是一諸佛如來的出生之地、涅槃之所。

金光明本佛(約報身)──這個名稱法義主要是指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自、他受用的顯化,和如如不動的清靜本覺。在這法義下,金光明本佛可說是十方三世一切如來的根本佛,又是十方三世一切法門的根本傳承,也是十方三世一切眾生的自性本來面目、生命根本之體。

金光明(約化身)──這個名稱又可稱為無量光、生命光、永恆光、超日月光、大定光、常照光、清淨光、喜悅光、安穩光、滿足光、智慧光、無礙光、解脫光……等,主要表達本佛千百億應化身度化的法義。在這法義內涵下,金光明是一能溝通的智慧光明體,可以透過本佛千百億的應化身度化系統,在行者的心靈世界呈現諸光明法相,引領行者步步進入金光明學習之旅,層層學習同體平等的真義及邁向究竟圓滿的境界前進。

金光明海、金光明本佛、金光明,本是一體,實不可分。在此權說為三,是為了說明上的方便。希望在不同的層面,以不同的名相面貌表達,讓行者可以真正了解不可思議的金光明度化,且能夠珍惜這個機緣接觸金光明度化,相應金光明本佛,遨遊金光明海──沐浴光明、體驗涅槃、入佛本心、永斷無明。當世親證大道──金光明,當世達成生命最大的成就,才不枉到人間一場。

6.2-3 由顯入密的殊勝度化

顯、密系因法教施設緣起不同,行者將得到不同的體悟與認知;顯系度化,沒有指定「悟」的對象,而是以行者「覺之所到處,即悟之所到處」為修持方針,只要行者在歷緣對境的當下,能深入覺知,即可於電光石火間「反聞」,洞悉眼前的幻境,認取圓滿自性,此為初探實相真理的圓滿輪廓。密系代表一條直接通達造化究竟真理、特殊度化接引的管道,直接源自最高法界且相融於所有佛菩薩度眾悲願的秘密心,這個特殊度化接引的管道(法)無法靠行者一己修持之力完成,因在人間修持,必須透過有特別因緣取得法脈傳承權柄的根本導師(過來人)作為媒介,在法教上此媒介即為「本尊」,本尊是行者學習密法必須依止、相應的特定對象,也是成就密法的唯一途徑。這樣的因緣十分稀有殊勝難得,能相應於本尊度化可以即生獲得最究竟圓滿的成就!

大道運轉,依於體而起相、用之變化。禪法首要學習體悟的就是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真如自性,這是行者窺見法界實相的起始點,在金光明的法教上稱之為對「金光明本佛」本質的初探,在外院稱唸佛號也當作是眾生和金光明結緣的方便應用。由顯入密後,顯系的「金光明本佛」在持法上轉為「金光明本尊」,金光明本尊的顯化和運轉會以報身、化身的方式呈現,也是密系法教運轉的核心,透過本尊報身接引,密法行者得以進入金光明海,領受法界甚深奧義、認識大道微妙相、用,進入深邃的學習和究竟的領悟。

這好比來到一座大宅院,坐在大廳裡就看盡所有美景,感受到單純的圓滿,這是顯系的體悟;若是深入宅院了解究竟,除認識小橋流水的細緻景物,欣賞亭台樓閣的絕妙風光,還須了知大宅院大戶人家平常的運作後,再回到大廳安生喝杯好茶,這是密系的體悟。法界實相的初窺就像眼前所見的一景一物,但實質內涵就像大宅院的運作,不能只在大廳一隅所見景色,就以偏概全;完全的大道,也必然是顯密體悟圓融合一,金光明禪法雖然已經曉示表明千百億完美度化無可取代的核心,但造化全局的鋪陳演繹,還且需經由密法的殊勝度化來了知完全。

金光明法門是融合顯、密、頓、漸的圓滿法教,禪法要求行者自力的成份較多,行者必須以心法為基礎,透過定慧等持的正觀(正念)契入達到見性解脫。密法則以他力的成份占比為多,行者應以柔軟真誠的心受法皈依,輔以堅固不退的信力即可得獲所度。然而,柔軟真誠的心非與生俱來須修養而有,並不能平白而得,因為它和眾生貪、瞋、癡的習氣正好背道而馳。所以,並非容易真信皈命。前階段顯系的學習,一方面可以透過覺照力的培養去除眾生貪、瞋、癡的習氣,同時可彌補行者在後階段學習密法的不足處,為邁向密系接引的道路上預先做好準備。

因此,密法的學習必須先有禪法的修持為基礎,二者相輔相成,才能達到萬無一失。金光明禪法的精神旨在闡明千百億完美觀境的學習之路,並兼得無為清靜的調心功夫;金光明密法則是深入造化運作開演的千百億密系救度,這種接引蘊含了法界最甚深的密意,行者要將自己的身、心、靈一心皈命(完全的信任)交付給法界造化的大神通力,造化會審酌行者因緣的成熟程度適當的施予教化,使自然而然契入法界最高的智慧,成就法界運化所有的功德。

顯系禪法有最高的開示,教導行者破娑婆幻相入真如覺性之體,行者得證後立足於身心圓球心,是生命絕對的位置,縱使到了密法,圓球心的位置仍然重疊在一起不會被改變,但是法界大圓球會輻射發展得更完全;從一個點開始十方輻射而出,漸次完成法界廣大的圓球體,這就是密法──究竟完整大道的真如實相世界。沒有由顯入密,體驗的「道」就好比身心球體和三界大圓球體的差別;金光明法教是由密攝顯圓融究竟的「大密法」,這是行者要去認識的。

~金光明~


2023年7月2日 星期日

金光明宗禪訊第101期【道次第六-1:「金光明」具足無量功德,能消除無邊業障】

112年6月

道次第六-1:「金光明」具足無量功德,能消除無邊業障】

6.1-1 殊勝的金光明

金光明是甚麼?金光明並不是一般人所講的東方世界、西方世界,祂是指一個廣大法界的整體本身。金光明蘊含一種無私、解脫的大道之愛,這無限的愛力,讓所有與之有緣的眾生得以沐浴其中體驗於祂,只要信受本佛皈命金光明者,就能消除無邊的業障,蒙獲無量的功德。

金光明代表大道是生命最究竟圓滿的歸處,生命一旦接觸金光明,當下所有的缺陷和不足將被消融殆盡,生命中的業障和陰影也同時被除淨,整個身心靈進入大光明、大圓滿的狀態,進而滿足每個生命體內在最深沉的渴望—— 離苦得樂、永斷無明。

金光明是眾生生命進化最終的家,只要眾生真心想回「家」,金光明都會想盡方法,運用八萬四千法門幫助人們回到這個生命的「老家」。只要有一顆對金光明虔誠的心,能夠真正信受本佛皈命金光明,最終都將得到金光明的救贖。

金光明法教所表達的不僅是一自度度他普攝的菩提法門,還以造化大愛之力廣化眾生的殊勝因緣,接引皈依大眾——那是一條由大道體、相、用微妙悲智運化的不可思議法流,就像江河滔滔終必匯歸流入大海,那是大愛力藉由方便相、用的「度化接引」,眾生必然因之見證金光明究竟真理發生於生命的奇蹟!也只有通過真實的體驗才能獲得真正明白,這個殊勝法流的因緣在人間十分稀有難得,行者應以讚歎喜悅的心來領受這個接引。

「金光明」從不辜負有心人,恆久以來一直護念著有情眾生;人們可以在各自的因緣上,選擇想走的路,金光明行者更是如此,可隨順個人的因緣自在地修行,最後必受接引體證「金光明」,回到生命最真實的家,這是最殊勝最自然不過了。

金光明本佛對眾生完整無缺的「大愛」,讓眾生在一切境界中學習、成長,最後得到對真理完整且究竟的體認,成就圓滿的佛果。行者應在生活中時時行持金光明,視眼前度化境為金光明本佛大愛的考驗,這也代表了行者具足大福德,和金光明有完全的緣,是能成為真正如法實修的金光明(密法)行者。

6.1-2 生命的喜悅,金光明的人生

眾生在世間生活的努力,其目的無非是開創幸福美滿的人生,我們稱之為人間善好的世俗諦,例如:獲得財富比淪落貧困來的有價值;追逐成功比遭逢挫敗有價值;分享幸福比封閉自我有價值;功成名就比身敗名裂有價值的種種認定……。這些價值觀在人有生之年的影響或長或短,但生滅無常的相對世間終究無法事事長久如意。若捨棄物質文明的追逐轉而探究心靈層面的富足,看似擺脫了眼前物慾橫流爭奪的紅海,卻仍未達到真正喜悅的生命圓滿。

「金光明」是佛法所描繪的生命價值和意義的所在,「佛性」是這條圓滿生命旅程的起點,金光明表達從佛性被啟發到達於究竟圓滿的一切體、相、用,顯系行者依空性的體證生起喜悅的正受及對禪法度化境的五要相應;密系行者依密法度化境深修五要相應,對傳承上師生起信服及讚歎,因信力成就領受皈依功德而相應本尊之接引,獲得金光明體驗,得到業障洗滌淨除、光明喜悅的正受。

同樣是在體證真理、獲取生命的喜悅,實踐金光明的人生,顯系行者和密系行者的正受和功德量自然有所不同。以業障消除為例,顯系行者依於空性的體證取得的智慧,可比如是「業障歸零機制」,任何業障進到實法行者的眼前,行者自覺的智慧自動添加「乘以零」的運算,所以在正觀覺察的觀境中,再大的業障都變成「空性」。密系行者對於本尊相應的金光明接引體驗,取得的功德是「圓滿滿足機制」,任何自身業障進到密法行者的眼前,行者領受的功德不只是超越空性的零,更是凸顯悲智的度化,自動添加「補到滿」,在密系度化的觀境中,行者自身再大的業障都因法脈傳承的功德力加持而被「弭平填滿」。

金光明人生追求的生命實相是拿自我生命來體驗的實證科學,不是實驗室裡透過儀器操作觀測數據測得的結果,行者在道次第六入密的學習,應該在由權入實的良好禪法基礎上,以更謙卑、開放的態度認識金光明,領受金光明的度化,開展完全的金光明人生。

6.1-3 思金光明,念金光明

「思金光明、念金光明」的理趣跟「思佛念佛」是一樣的,如同人間子女對其父母的孺慕之情,為人父母含辛茹苦養育子女的過程同時建立親子之間良好的互動和情感,缺少了這樣的經歷和互動,子女很難體會和理解父母養育的用心和恩情。對於佛弟子而言,這個「互動」的基礎是甚麼呢?除了宿世纍聚和佛法的善緣,更重要的是在現世學習佛法的因緣中明白「佛」是甚麼?佛在人間施予的教化是甚麼?這些教化蘊含了甚麼慈悲與智慧的內涵?把問題的答案彙總起來就是一個佛在人間下化眾生的法門,透過法教的廣宣流布,引領迷途眾生按圖索驥回歸大道。因此,行者修學的法教就是「思佛念佛」回溯的軌跡和路徑;在顯的學習上,可以參照表明法義、行法、行相和法量等四個表法進行,在正念形塑穩固的良好基礎上,認識度化境、領受顯系千百億完美的度化。帶著禪法正念由顯入密,可以讓行者的信力發展和相應有精準的羅盤校正,避免密系學習和相應陷入顯密不分的迷失和錯誤等各種可能。由此說明可知:「思佛念佛」在情感的依歸上可以用人間親子的關係作為幫助理解的切入點,但深入和精確的理解還是得回歸到法教本身。

透過「思金光明、念金光明」,行者在密法的學習會產生一個「落點」,這個落點就是行者能深入金光明並產生相應的正確位置。好比一個人,面對琳琅滿目的日常事物,總是走馬看花拂略帶過,當他開始思佛念佛後,驟然變成一個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員,眼前事物只要出現和他專業相關的課題,會立刻被「鎖定、關注並聚焦」,然後被釐清和驗證。可見,思佛念佛是行者深入浩瀚佛海的探頭針,缺少了這個要件,就可能只是漂浮於表層的淺泳者;不論大、小、顯、密,相應成就的道理都是一樣的,差別只在其中的功德。由此擴及,把廣域的「佛」變成深妙的「金光明」,行者相應的點就隨之由顯入密,達到相應金光明本尊的位置。

修持金光明法門的弟子,修學相應緣法,十分的重要!「思金光明,念金光明」是修持金光明密系法教總體氛圍的凝聚,好比把空氣打入輪胎中,輪胎不能漏氣才能產生足夠的胎壓支撐。「思金光明,念金光明」代表要領受「金光明」教化和接引必要的相應要件,在顯系的千百億完美度化可稱為「有緣千里來相會」,在密系度化的相應緣法則是本尊接引前必須的因緣集中,這個集中是密行者「內持的生命曼達拉」,能做到才能有相應接引。

~金光明~

 節錄自

道次第六-1:「金光明」具足無量功德,能消除無邊業障

2023年4月17日 星期一

金光明宗禪訊第100期【道次第五-3:了知金光明顯系 千百億示現與完美度化境, 體證其所蘊含的悲、智功德】

 112年3月

道次第五-3:了知金光明顯系 千百億示現與完美度化境, 體證其所蘊含的悲、智功德】

5.3-1 了知顯系千百億示現

「顯系千百億示現」是一個「微妙法」的顯系度化模型,最簡單且直接的描述是:「有一個行者,他是天地間唯一的行者,面對眼前千百億化身佛的完美示現。」意思是說,「法」的規範希望行者處在於一種「排除不必要干擾」的狀態下學習——一個最完美且高效的狀態。為什麼?因為祂知道眾生無明愚痴衍生的麻煩干擾特別多,當中不乏是非黑白、成敗得失的相對較量,無明的妄心一轉起來,眾生是寧可在因果當中算計輸贏也不願意解脫,導致法教的修持成長困難重重,解脫變得遙不可及!縱使平日誦經念佛、持咒禪坐,一進入紅塵世間,無明妄心造的業遠超過先前累積的功德千百倍!

「不管事情裡的對錯,我看到自己的迷失。」千百億完美的示現當頭棒喝。這個法則,是解脫的唯一捷徑,但在世間法是不成立的;「明明我對他錯,為什麼只論我的過失?」你無法用世間的道理去理解,關鍵就在這個「微妙法」通篇論述和持修的重點是「生命無明」的問題,不是探究這個紅塵世間到底誰是、誰非?一思維就離開法的度化淪入世間,是非對錯的問題找世間聖賢就可以釐清,不需請示佛陀。論及無明的斷除,佛陀直接破遮開示:眾生之所以不能解脫,就是因為無明執著遮障,要解決無明,必須先放下執著是非對錯的習氣。眼前的觀境是佛功德力化現下「千百億完美示現」的聖域空間,已然沒有是非對錯可計較的對象,獨剩你是唯一的行者,其他都是化身佛。既然你是唯一的行者,也是唯一的眾生,周遭的一切都是化身佛,行者要能做的、要做的,就是虔敬無條件地領受度化,才能排除眾生的無明。這個法教,由千百億的化身佛教導度化一個行者,是一個屏除干擾的高效學習情境,真實領受教化可以一世解脫成就,十分殊勝難得!

此「顯系千百億示現」同時也在告訴行者:「對於眼前的境,不能撿擇!」一撿擇,在持法上就不符合千百億完美的度化。「千百億」是隨緣皆好,隨緣指沒有設定,也代表捨去我執;存有一個「我」,就會有「我」的設定和撿擇,所以,一個自覺的個體生命是領受「千百億示現」的理想受體,若行者能了知於「隨緣自在,自在隨緣」的意趣,就更容易完美領受於「千百億示現」。

釋迦牟尼佛在人間講經說法四十五年,對當世的佛弟子而言,肉身的佛陀便是化身佛說法度眾的示現。同樣的,修持金光明禪法,面對一個善知識、一本經書、一片好山水、一場災難、一個夢境、一場生死老病、乃至理事二障的煩惱,這些都是化身佛的示現,都是本佛在娑婆世界的「身」、「語」、「意」利生事業。金光明攝受娑婆的一切作為化身佛,示現了顯系的度化課程,教化著芸芸眾生。行者唯有透過禪法的「正觀」,把一切情境皆能視為是本佛的化現,才能體悟本佛千百億示現的利生事業。

金光明禪法說明著本佛的一切化身事業,行者要想完全見證化身佛,了解悲智運化是怎麼一回事,非得好好如法修持不可!

5.3-2 顯系覺行相應行相與法量的表明

眾生有一個相應因果業境的「妄心我」,裡面充滿著人事物、你我他,以及隨因緣而生的是非黑白、成敗得失;從「妄心我」所召感而得的就是因果業報,這是眾生在世間生活慣以為常的對待,也是經歷一生最終必然受制於三世因果的原因。換句話說,因果業境是眾生窮其一生無明妄心的精算和計較,不論聰明才智賢愚,締造多大的功勳偉業,最終都將落入三界因果輪迴之中。

千百億完美度化的價值所在,是指度化的千變萬化與無限可能,對於如法修持正觀的行者,透過完美度化的過程,能從原來「妄心我」的位置釋放、解脫出來,與度化境相應,讓生命個體和法界大道真理,逐漸地建立起完美的聯結;在顯系禪法的修持,這個完美的連結就是對於「完美度化境」總相的了知。行者在度化境裡的學習,要處理的可以是因果善惡的問題……,但更進一步的是,因果善惡對錯裡更為精細的無明,看到生命內在的無明問題,進而解決消除它。因此,當受持千百億完美度化之法後,就可以用今生所有的境界來幫助自己,成就覺醒,解脫業苦。法教的實修上,運用正念讓行者可以真正面對自己的度化境,行者就在度化境裡覺察自己的無明,經由度化境的反照,可以認識生命自性(本有覺性),這是生命能夠安定、自在之處。

宗門法教的學習,必須要從這個正觀正念的位置下手,才見得到度化境,度化境才能為行者所用。如果見不到度化境,必然會用「妄心我」來面對境界,在當中計較人我利害、成敗得失,跟千百億完美度化完全沾不上邊,任憑竭盡心思也遍尋不著完美是什麼?慈悲智慧在哪裡?因此,修學金光明深密的法教,對於人間經歷的境界必須依法而直下承擔。

承擔世間的因果業境並不難!這個深密的完美法教提供一個省力的槓桿,槓桿的支點就是正觀正念。依持著這個正念,行者可以在施力一端產生堅實的力矩幫助行者直下承擔娑婆的一切境。透過正念修持轉化的完美度化境,其目的是不希望行者耗費很多的心力在某個人、某個事、某個物的因緣果報上面,直接回歸到生命無明要被「度」的位置,直接看到生命不能究竟解脫的問題。這些問題總括可以用「無明」兩個字來包括,但從細處來看可以有諸多列舉,例如:見惡不除之過、見惡生喜之過、見善不修之過、見喜不隨之過、見喜生惡之過、無慈無悲之過、以及其他不如法之過……等很多。所有的過患從被看見到被修正是一段「覺行相應」的實修過程,行者依於「度化」產生正知的功德力進行身口意的淨化,淺薄的淨化會反覆多樣出現,逐步加深直到完全徹底。

正知愈往深密的領域,「懺讚禮供隨五要法」就愈殊勝,五要相應的每個要項都是行者的必修功課,也代表著淨化身口意的完整度,以及千百億完美度化境體驗的深廣度,這是每一位行者要去體會了解的!

妙法勝境的法從受法起修開始,學習了解千百億完美的法教,實法行者的悟入始覺、建構了一個實法正念的時候,才是如實「領受千百億完美法教」的真正起始點,往後慢慢成長,從如實了知千百億的示現到正知領受度化,生命是一直在轉化提升的,真實「度眾生」是從實法生命自覺的亮點開始,慢慢把其他的黑暗慢慢度掉,這亮點越來越大,最後能度盡所有眾生。

5.3-3 隨緣自在 自在隨緣的生命

佛法在人間的度化是應緣而生,出現「千百億完美度化」這樣殊勝微妙的法教十分稀有難得!祂總持諸佛菩薩度眾的一切方便而下化,行者自然也需有更靈活的悟性和持正觀正念的能力才足堪領受,能聆聽千百億完美度化的法教,行者必定是有宿世佛緣和具足福慧的善男子、善女人。

佛法施設八萬四千度化方便,度化不同根性眾生,除八萬四千煩惱。有緣的眾生皆依各自因緣不同取一方便法門修學,然此千百億完美度化雖是眾多方便的其一,但卻與只循單一方便管道以上求佛道的修法有很大的不同;前單一者的學習像接受制定課程的學習,比如世間的學制科別,可能是工科、理科或者法、商的一門,擇定之後會有所屬的課程安排和晉級,完成晉級取得一定的學位。後開放者的千百億完美度化的學習像開放的森林學院,裡面不只課程包羅萬象,師資豐富多元,而且學習途徑完全彈性調配,學員只需具備正觀正念的持守能力,就可以在這個國度裡跟千百億的化身佛學習,門門課程都是化身佛的親自教化指導,可領受完全的度化取得完整的學位。

在金光明顯系千百億完美度化系統裡面,化身佛慈悲與智慧的運轉代表大道度眾生生不息的示現,這個悲智的度化就是金光明大道菩提心的功德運轉,金光明行者的修學也要從度化境中不斷去體證、了知顯系千百億完美度化所蘊含慈悲與智慧的功德,直到完全了解透徹,才算真正認識金光明大道(顯系)。這個回溯認知的過程就像在人間的薪火相傳,當一個人成為稱職的人父人母時,才真正明白天下父母心是怎麼一回事?同樣的,當行者領受金光明顯系千百億完美度化,認識了慈悲與智慧的功德,才會真正知道大道運轉的菩提心,這裡我們稱之為「入佛本心」——一種很深刻的生命認知,那是以一個很精細、純淨的心靈狀態。

總歸來說,行者領受顯系千百億完美度化境有二大功德:第一,行者將遠離因果業報的苦惱。第二,行者將承受慈悲與智慧的甘露。功德的獲得,於懺悔、隨喜、讚歎、禮敬、供養等五要相應是必要的途徑,這當中玄奧不可思議處,就是佛法應化無邊,佛力深不可測的道理!如來功德神力其實是根源於行者的本心自性,顯系千百億完美度化也是從這個本心的連結發展出來。從「顯系千百億完美度化」一法的深入學習,可以了知八萬四千方便法;從「顯系千百億完美度化」一法的深入認知,更可以擴及對整個大道實相真理的了解,並開啟了一條莊嚴深密的究竟大道——金光明密系千百億完美度化。

~金光明~

 節錄自

道次第五-3:了知金光明顯系 千百億示現與完美度化境, 體證其所蘊含的悲、智功德


 

 

2023年2月7日 星期二

金光明宗禪訊第99期【道次第五-2:生活即修行,修行即生活;表明顯系「覺行相應」的行相與法量】

 

111年12月

道次第五-2:生活即修行,修行即生活;表明顯系「覺行相應」的行相與法量】

5.2-1 時時刻刻不離修行的世間生活

金光明法教的持修跟生活是無二無別的,修持這個法沒有外在環境的設定或條件,不在乎習氣的有無,不論及因果的好壞,不計較行者用什麼方便起修,也不談玄說妙故弄玄虛。只要持著法,不管目前世間生活是什麼樣的身份,都可以帶著覺察正念在生活中實修;生活和修行在同一個時空、同一個道場,無二無別。生活的場域有多寬、多大,修行就等寬、等大,這樣全方位的修行才足以涵蓋生命的空間,不會產生遺漏和瑕疵。佛法的修行原本就是要擴及到生活的每一個層面、每一個面向,這樣的行持的功德才會圓滿,就跟掃地一樣,屋子裡的每個角落都要掃到,才會真正乾淨。因此,喜也覺察、怒也覺察、哀也覺察、樂也覺察,生活起居,在在處處不離正念覺察,在在處處不離真如佛性,除此之外,人間一時的是非、成敗、得失只是因緣聚合的因果,無礙於真如佛性的顯發。

事實上,修行和生活本是不可被切割的整體,當行者起修佛法的時候,佛法跟生活是結合在一起的,一般人的生活其實也在解決生命的問題,從表層的食衣住行開始,生活的探究就會從色身的滿足逐漸追求心靈的充實,只要不中途放棄探究,持續深入自然而然趨近修行探索生命真相的核心,兩者最終會有共同的交會點。生命在現世因緣和合的呈現就是生活,宿世因果業力累聚而起的現行也在眼前的生活,要探尋生命的答案就在於此,透過一個正念把生活和修行結合在一起,不分白晝或夜晚、工作或閒暇,用含攝真如的覺察之法讓真如佛性自然顯現,用覺察的正知在生活情境中驗證覺性,這是最圓融究竟的。

不管現在用什麼樣的方式過生活,生活和生命是一體兩面,行者都應該如實覺察:是否能在生活的每一刻都安然自得,並且持續的保持這樣的狀態到下一刻,最後能擴及整個生命。帶著正觀正念走入紅塵世間,可以幫助行者發現並補足自己修持和生活的不足處,進而能獲得更深的悟境和成長,同時讓生命匯集更多正能量,幫助自己,利益他人。

5.2-2 顯系覺行相應行相與法量的表明

正念未成就之前,行者唯一要做的就是時時警覺,提起正念。直至正念習力成就之後,就正式進入內持外修的修行階段,在生活中自然呈現隨緣而動,覺行相應的狀態。覺與行「相應」產生的行相與法量就是一連串大大小小在正念覺察下發生的「自覺體驗」,顯系的切入點是行者在世間生活所衍生煩惱諸苦的穿透和捨離。

行者面對眼前情境所持的觀境,它是修法所要呈現的境;它呈現出法義,於內持上必須表明法義和行法,透過法義和行法的表明可呈現度化境的領受與學習。於外修上同時必須表明身、口、意淨化的行相和法量,藉此安住生命、避免習氣的障礙。因此,修持從「覺行相應」往「覺行一如」的方向前進,過程中不是單單消極內斂的覺察動作,更有身口意淨化的深刻體悟和積極作為,它代表生命內在強大自覺力量的外顯作用。

從一個顯系的正念下手了以後,你也許在這個地方掌握的是一個覺察的動作,它會從這個地方開始發展,來建構你透過覺察動作而產生的一個覺知。「覺行相應」就是從這個覺知開始發展下去,通過這個覺知,面對生活裡面的情境,反照身口意,見到貪嗔癡無明的問題,就在內持和外修做「淨化」。覺知有多少,修持就有多少,就像掃地一樣,手拿掃具、眼睛看到哪邊有垃圾,就把它掃起來,走到哪、看到哪就掃到哪,「覺」「行」的修持就在正知的反饋裡不斷地相應提升。

正知對生命的淨化當然有分深淺,愈淺的位置愈貼近於世間,包括是非、黑白、對錯,從是非、黑白、對錯做淨化,之後這個狀態會越來越提升,不再只是簡單的分是非、黑白、善惡,它會越來越精細,從顯處愈來愈進入深密,通過覺知見到的不僅僅是從生活情境映照的五毒心,還包括覺力不能持續精進增長的障礙,無法見到千百億化現的觀境、真實領受悲智相用度化的過患……等,由粗而細,伴隨著「懺讚禮供隨」五要的自然發露,行者對於「微妙法」的認知會愈加精微,體會會更加深入,呈現的觀境會愈加明晰,修持的狀態自然也會更加穩固不退。這些都代表覺和行的過程;從此岸邁向彼岸,從始覺達於究竟,行相和法量的表明十分重要,因為行者會在實修的成長過中自然見到一條由顯入密的蹊徑,他的修持將自然而然地隨著法流前進到金光明「大密法」的曼達拉(觀境)中。

5.2-3 隨緣自在、自在隨緣的生命

「隨緣自在,自在隨緣」是行者了悟後,必須保任守護的根本位置,也是顯系修持重要的「法量」。不論是實法悟入(頓法頓悟)或者由權入實(頓法漸修),到了這個位置應當對於本有覺性都有明確的掌握,尤其是權法行者,從道次第二一路成長上來,經歷境界的考驗和習力的淬鍊,終於能從覺行相應有所了悟,由權入實的了悟可以讓權法行者對於「真如覺性」的認識和實法行者達到相同的體證,相較於過往對於習力持守的「堅忍」,會因為「入實」而「鬆歇」。好比同樣獲得有一枚金幣,權法修持時金幣放在衣服密縫的口袋裡裝著,不時還要把手放在口袋外碰觸著,確認金幣是否還在?由權入實後,金幣從口袋取出來真切的握在手中,心中篤定踏實,不再有任何的遲疑猶豫,胸有成竹的心智狀態在持法上自然呈現「鬆歇」的安定自在,雖仍在正妄念並存的狀態,但能輕鬆面對生活情境。

行者生活在人間,要能面對因果世界裡生老病死隨緣自在無礙,自覺的體悟必須讓生命能穩穩安住在本自圓滿的實法正念,依實法正念在娑婆世間的因果變幻裡隨緣,也依實法正念安住於如如不動的佛性,自然能遠離無常得到自在。所隨的緣,是造化共業和行者個人因緣產生交會的一切點線面,它不完全是行者個人的偏好和擇取,這也是行者達到修行和生活無二無別前必須表明的行相和法量。由此可知,顯系的修持重點在行者面對生活情境時,身心須遠離眼前境的染著,回到正觀正念。只要正念不失,世間成敗得失諸相的八風就不致動搖禪行者的心志。

「隨緣自在,自在隨緣」雖是修學顯系禪法的階段成就,但它是「休憩站」,不是「終點站」!如前所述,金光明道次第是由顯入密的階梯式成長,愈往後面的階梯愈朝向深密的殿堂,「隨緣自在,自在隨緣」還只是這趟由顯入密旅程的中繼站;可以安歇,但不能就此打住停止前進!

~金光明~

 節錄自

道次第五-2:生活即修行,修行即生活;表明顯系「覺行相應」的行相與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