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次第五-1:恆持禪法正念,廣修懺悔、讚歎、禮敬、供養、隨喜五要相應法】
5.1-1 善護念禪法正念
眾生未覺醒前的生命就像一棵無明樹,根、枝幹與樹葉乘載了宿世以來的因果業力。如果世俗欲望習氣深重,這棵無明樹必定根深蒂固、樹勢茂盛,藏於生命內在的菩提種將被禁錮深處,毫無機會生根發芽,因此必須稍做修整或者削弱,才有可能進入佛法修持的國度領受教化。然而行者必須明白:一個真實的悟不是對無明樹的修修剪剪,使其形姿優雅、賞心悅目,而是將滋養無明的根部斬斷,讓清淨覺性的菩提樹種啟動生長。斷根的無明樹雖還有冒出嫩芽,實際上已呈衰敗之相,畢竟不足為害;而初冒出土的菩提樹苗必須持續成長、茁壯,菩提樹逐漸取代原本的無明樹,這個讓真心長住常顯、無明漸自消退的轉換過程,就是行者悟後修持必須「善護念」的過程,讓正念恆常習養就是護念的唯一方法。
當下本有的清靜覺性是行者持禪法正念所體悟的位置,一個完美的體悟,除了親證覺性,必然也會產生要穩住所悟的自覺,才能在由權入實的悟後起修穩固不退轉,這就是「善護念」。對覺性的體悟,依於行者根性和體證深入程度不同,有些行者的確需要被確認或是進一步叮囑,像這樣悟後的「叮嚀」也可稱為「善護念」,這部分屬是法脈傳承功德力的加持。
簡單來說,由「權」入「實」是禪法正念體悟的契入,有所體悟的行者應當清楚正念所悟的位置,若有模糊不清的疑慮,法脈上的叮嚀和加持就會適時介入。所以,「善護念」既是行者自覺的正精進,也是法脈傳承的功德加被。進入道次第五悟後的學習,行者的修持從禪法正念的悟為基點拉開序幕,核心是實法正念的覺行相應後續進展,包括廣修懺悔、讚歎、禮敬、供養、隨喜五要相應法,在顯系修行生活中表明「覺行相應」的行相與法量。
5.1-2 顯系五要相應法
懺悔、讚歎、禮敬、供養、隨喜五要相應法在顯系、密系都有,顯系的「廣修」代表「懺讚禮供隨」修持的面向是寬廣的微妙法界,相應於顯系禪法的功德,目的在方方面面導入對於本有覺性示現的認識,這是禪法的主要重點。密系密法的「深修」則是將五要相應收斂集中於法脈傳承。五要相應在顯、密的詮釋雖相通但不盡相同,卻是行者由顯入密的必經通道!簡言之,要先廣修五要相應,才懂得如何深修,就好像語言的學習,先懂得ㄅㄆㄇ,才開始寫字和閱讀文章。金光明禪法除了讓行者見自本性,另一端的延伸就是和金光明密法做連結,「懺讚禮供隨」五要相應法的肌理由廣入深就成為相連顯密密佈的結構系統。
在初接觸佛法時,很多人都有拜懺、誦經或禮佛的經驗,這是眾生在善信的位置和佛法締結的好因緣,很像小朋友進入幼稚園裡的學習一般,沒有考試和評量,純粹寓教於樂,我們姑且稱為「方便修」。方便修持五要可以累聚世間福報,也可以增長福慧資糧,但缺乏正覺的因,無法令生命覺醒,行者恆持禪法正念廣修五要,是循著一條清楚明晰正覺的覺醒道路前行,覺醒當然是自覺,不是被人家叫醒,覺醒之後繼續恆持禪法正念廣修五要,就稱為「實修」,不是方便修了。修持道次第的行者必須進入禪法正念的正觀狀態,通過這個方式進行身口意淨化,在淨化身口意的這一條路上,或懺悔、或讚歎、或禮敬、或供養、或隨喜,不一而足。從正念走向正知、正止的這個方向,假如覺察的過程缺乏五要,就是一個不完全的修持,表示深度不夠,對於生命的覺醒還沒有走透徹。
「五要相應」的產生是自然的悸動,就好比風吹向海面起了波浪,我們自然看到海面產生波濤和浪花。一個人真心知過,就會真誠表露懺悔;親近和修學佛法,覺察到過失,就會有相應的懺悔、讚歎、禮敬、供養、隨喜呈現,覺察的深度和五要的呈現完全是等量的,沒有必要多增減一分一毫;透過行持產生多少正知,就取得多少功德量,多餘的矯揉造作都是不必要的,也不會因此增加功德福慧。
「五要相應」可以幫助行者補闕修持的不足並將之修正圓滿;因修持難免犯錯,故而懺悔列在第一順位。因懺悔過失,而能修改導正過失;因讚歎度化,而能見到未修的功行;因禮敬聖賢,而能效法增長德行;因供養三寶,而能蠲除貪佞執著;因隨喜善法,而能廣修利他梵行。「懺讚禮供隨」的相應會有一個起頭、發酵和延伸,好比貪瞋癡慢疑五毒的交錯引動一樣,也許懺悔起頭,轉而讚歎,繼而更多的隨緣隨喜,隨著相應度化會有轉折……深化五要相應可以讓持法的力量更加清淨、完全、堅定。
所以,五要相應是全面性的功德,如前之次第由權入實,始覺後一路到究竟覺,中間還有很多覺與行相應的修正及相、用體悟;就好像一個人從夜寐初醒、盥洗整肅儀容、抖擻精神,到百分百的精神煥發面對工作和生活,期間「醒」的狀態是有差別的,始覺之後的修行功德量應一直向上提升,等同始覺菩薩邁向究竟覺的佛,過程中會有五要相應伴隨著覺性同步邁進。正念的護念和成長,從顯系的成長、了悟、密系的深入相應到最後的究竟圓滿,五要相應都是必修的伴隨功課。
5.1-3 從自覺的體驗認識度化境顯化示現的微妙相用
眼前的境,如果行者想要快速、直接的找到無明的根源,就要透過自覺的體驗認識度化境顯化示現的微妙相用,為什麼?因為度化境是在法的微妙施設運轉下直接反映你內在的無明,透過微妙法的執行與運轉,把行者內在的無明,藉由眼前人事物的投射來呈現,如果成敗得失是你的執著,就呈現成敗得失;如果是非黑白是你的執著,就顯現是非黑白,行者依持覺察正念面對,會在眼前的情境見到無明執著的所在處,當一看到無明起處,一念無明出來的時候,馬上照見,實修五要相應,度化境即對持法的行者產生微妙度化,這就是「自覺的體驗」,這樣的修持永遠是在所面對當前的情境中,在最適切的因緣對行者進行度化。由此可認知到,行者修持「覺行相應」其內涵是「覺所到處,就是行所到處;行所到處,就是證所到處」。
當如法修持時,伴隨行者一起學習成長的,是無量無邊的化身佛,一切都是相、用的度化,眼前人事物和順逆境都是化身佛的示現,讓行者藉自度度他發展慈悲和智慧,這就是「唯一行者」的修持要點。必須通過持法,金光明正覺之眼(第三眼、佛眼、法眼、慧眼) 才能彰顯完美度化自覺的體驗,行者才能看到自己的無明習性,轉因果業境為度化功德境。行者對於微妙相用的領受,當於正念照見自我內在隨境(度化境)而顯的無明妄心中契入清淨覺性當體,並能續修懺讚禮供隨五要相應,直至無明習氣斷除淨盡。
自覺的體驗是行者成長生命的「自我學習」,藉由覺察正念的運轉一路的成長上去,過程中自然會呈現出相應的行相,修持上叫做「表明行相」。就好像我們看小孩子長大一樣,低年級有低年級的樣子,中年級有中年級的樣子,高年級有高年級的樣子,這就是行相;表明行相是修持必要的過程,通過「覺行相應」的自覺,走出修行成長的軌跡,路徑雖因行者根性領受有差異,最終都符合見性解脫自度的大方向|| 上求佛道。因此,行者正念的內持勾勒一個諸佛菩薩化現的淨土,如法修持的行者,應如是進入法度清淨莊嚴的國度。
修行的自覺帶給生命的學習與成長,是持法在生活中的經歷與鍛鍊,所產生的一連串體悟。自覺的成長可以去除自我的無明習氣,且自然而然發展出慈悲與智慧的輻射能量。金光明行者會在持法自覺的體驗過程中自然實踐上求佛道和下化眾生,逐步完成金光明法教自利自覺和利他覺他二大課題的學習。
~金光明~
節錄自
道次第五-1:恆持禪法正念,廣修懺悔、讚歎、禮敬、供養、隨喜五要相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