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2日 星期五

金光明宗禪訊第96期【道次第四-2:遠離無常、無我諸苦,了知諸法實相】

 111年3月

道次第四-2:遠離無常、無我諸苦,了知諸法實相】

4.2-1 增長覺知功能,正知了別

物質世界都有成、住、壞、空,四種不斷變化循環的現象;比如一個太陽從孕育初生到達穩定成長、旋即逐漸衰弱老化、耗盡毀滅,最後又循環再生,藉由天文科學的觀察,人類已經掌握足夠的證據能得到證明。

人類生命也有生、老、病、死,四個階段變化輪替的現象。另外,我們也應該了解自己的心念有生、住、異、滅,四種過程的變化。比如,生起一念,作用在眼前,忽而轉念變化另起一念,前念隨即消逝。念念的變化無常,正如上述。

這個世界看起來似乎長久,但成、住、壞、空,讓我們發現到它是一個無常的世界;人的生命雖長達百年,但生、老、病、死諸苦,亦讓我們感受到日無千日好。然而,被無明妄心遮障的眾生,面對成、住、壞、空的無常現象,偏執地認為有可以主導情勢、滿足欲望的我,不能正視世間萬物皆會隨著因緣聚合、改變而生滅的事實;面對順境就如沐春風,遭逢挫敗就試圖扭轉乾坤,縱使換得了一時的稱心如意,最終仍得面對現世生命逐漸老病的苦。

佛法所談的「諸苦」泛指世間的一切,包括眾生受報流轉得業報身後,百年之間必然要承受的生死、老病色身無常的苦;就算累聚了宿世善因,轉換而得的福報卻無法恆常擁有且隨心所欲的運用,會因不同因緣聚合離散而改變;只要生命不能解脫自在,身心就無法真正安頓,不想面對的避不開、希冀的得不到、時刻不離五蘊熾盛熱惱的苦……就算眾生現在面對的是錦衣玉食的富貴人生,在佛法看來畢竟還是「苦」,差別只在於是直接受苦,還是間接受苦?現在受苦,還是未來受苦?「諸苦」的面對與消除,是不論富貴、貧賤,所有尋求生命解脫者都必然面對的課題。

若是從地球巨觀的生態來看,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在追求生存發展與族群延續過程中,目標也不悖離「離苦得樂」的原則,只是佛法在探究「苦」的產生「原因」和如何達到「樂」的下手「方法」有所不同;若是不希望再因為無常的變化受苦,就不能妄想把娑婆世間的無常變成恆常,因為就算改變了,也只是受報時間長短調整而已,終究還是沒有辦法違逆娑婆的因果法則,世間無常的本質依舊,獲得的「樂相」也是一時的。正本清源是必須見到隱藏在眼前苦樂受背後的「執著」,因為這個執著的妄念,讓生命一直汲汲營營於苦相的捨棄和樂相的追逐,陷入苦樂撿擇的迴圈裡,永無出期!唯有見到執著的妄心,從無明執著中,透視世間無常、無我諸苦的虛幻表相,反照到真如自性,見到本自圓滿的真如佛性本覺的位置,才能依之得到出世間的解脫樂。這才是佛法強調的真常妙樂,也是宗門要求行者取證究竟空性內涵的位置。

「認識對世間諸相的執著並破除它」可以說是佛法修持的根本問題,不論修持哪個法門,要破除無常、無我諸苦必得從這個位置下手。

4.2-2 覺力的增長與諸苦的遠離(析空)

「無常、無我」是佛法對世間真理所下的註腳:透過覺察娑婆世間的人、事、物,發現一切法相都會隨時空遷移而變化,當諸法相變化的時序和眾生的期待產生落差時,眾生就會因無明執著生起苦惱。「苦」是生命的切身感受,不是思維的揣想和臆測;好比健康時想著生病時可能產生的苦痛和切身實際遭逢病苦,兩者對「病苦」的感受和衝擊是完全不同的;想出來的苦可以用理性去化解,切身的苦卻可能令你的理性潰堤!生命諸苦的「遠離」需要面對苦境時,有堅而不退的力量,這種力量不能倚賴頭腦的思維,必須是紮根於生命內在的承擔和超越,源自於對本有覺性的自覺與透析,我們稱之為「覺力」。對行者而言,「覺力」的增長是覺行相應讓理和事能圓融通達必要且必須的歷程,它代表行者能透過正確的持法,讓正念深入生命產生力量,並且不斷與堅固、茁壯的過程。

可見,佛法的學習除了在對無常、無我諸苦有聞思理解的基礎,需更進一步透過實修提升、達到有能力面對和超越的層次,才稱為修證。在實修上,根器較高的行者頓法頓悟直取本覺,能於「實法」安住覺性,藉由內持外修培養、增長覺力,並漸次將餘習斷除淨盡。根器稍低的行者領受頓法開示漸修開悟之法,能於「權法」安住正念,藉由培養、堅固習力,內持提升悟性、外修增長福慧;於習力成就期亦能由權入實,達到權實一如、了知本覺的位置。實法行者和權法行者各自悟入的起點位置或有不同,但由權入實、悟後起修的正念發展並無不同,同樣是在本有覺性上恆持成長覺力。

因此,離世間苦、得解脫樂的過程,行者必須透過內持正念去完成外修。佛弟子在修行上經常遇到的瓶頸,就是內持力道不足,外修三行不顯,因而面臨眼前情境的考驗時,整個身心依然受困在情境裡,思緒盤桓於過去、現在、未來,無法出離。此時別無巧門,持續「堅持正念」是唯一的解方,讓內持的正念發展出定與慧;定代表生命成長有一個穩定的狀況,慧代表正確前進成長的方向與力量,有了定慧,覺力的增長與諸苦的遠離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唯有透過不斷深入的覺察,行者會在面對眼前情境無常變化產生的苦惱中,慢慢照見原本習慣於攀緣執著的妄心,發現這才是一切苦惱產生的根源,藉由習力的成長,才有能力停歇攀緣執著的妄心,讓妄心的作用逐漸止息。此時,原本只是是非善惡、成敗得失的顯相會逐漸分崩離析,行者會了知:善的不再只是善、惡的不再只是惡,成的、敗的、得的、失的……都只是隨因緣不同的無常變幻,既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相可以執取,也無從去執取。這是透過深度覺察逐漸生起的空性智慧,過程中,原本牢不可破的我執會逐漸地被瓦解,煩惱執著也自然消融退散,逐漸地朝向心地清明的狀態邁進。

當看待眼前的境不再只是善惡對錯時,代表行者的智慧已經有所成長、進化,不再只是受困於眼前人事物的假象,可以擁有比一般人更平靜的心靈來面對眼前的情境。持續地深入,若是能看到緣生緣滅,智慧就更大了;可以認識到諸法之間生滅變幻的本質,以及由生命裡根深蒂固的無明執著所生起的妄心,從這個位置真正的實修才開始起步。

覺察能覺知無常,遠離無常;覺知無我,遠離無我;當生命不隨著生滅而苦的時候,才能繼續去探究生命究竟樣貌、存在的秘密到底是甚麼?最終歸處在哪裡……?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在佛法更深邃的課題:實相!

4.2-3 諸法實相的了知(體空)

「諸法實相」是見證空性(諸法性)後,對宇宙萬事萬物的妙有顯化(諸法相),肯定尊重所發展出來的雙向認知(空有一如)。這個實相非「空」非「有」是非修非證本自圓滿的狀態。對於無常、無我空性的取證可以是一個漸次解析的成長過程,但對於諸法實相的了知則是生命直接頓超的昇華,當年佛陀於菩提樹下成道時娓娓道出「何其自性本自清淨……」,所表達的正切合此義。

體證「諸法實相」當下會有生命喜悅的正受,喜悅的正受是一種生命束縛的解脫呈現,是一種正覺的永恆存在,佛法上常用「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如來如去……」描述這樣的狀態。這種表述和世間理則邏輯的推演很不同,眾生認知的永恆是建立在時間的相對存在,把短暫的時間拉長叫做永恆、把短暫的生命延伸叫做永生……佛法談的「實相」──永恆的存在,既不建立在時間的相對延伸,也不依存於空間而存在,祂是把汙染複雜的生命不斷去蕪存菁,由繁而簡解構到一個「單純」的位置,但你又無法用目前的科學邏輯去推敲演繹。好比千變萬化的天空,有時晴空萬里,有時狂風暴雨,不管風、雲、雨如何變幻莫測,天空始終有一個永恆不變的存在,這個無風、無雨、無雲、至簡不變的寂靜天空,就好比深藏在生命裡的「清淨識」。清淨識始終跟隨著我們,祂遍一切處,當我們還是眾生,從過去到現在輪迴的主意識(我)是我們生命的主導,人間的生活、經驗、學習、思維、邏輯判斷…全靠這個主意識(我)的運作,這個運作會產生因果業力和生死輪迴。如果有一天你悟了,有一個見證真如佛性的體悟,悟的當下行者會觸及實相的根本「清淨識」,這時會赫然發現生命另一種「不生滅、不垢淨、不增減」的存在狀態,生命就這麼橫跨一步,從原本染垢的主意識回到「清淨識」,這就是一個認證「當下」的「開悟」,從此生命回歸實相,以此為基展開的生命已經拋開過往煩惱結縛,稱作隨緣自在、自在隨緣;相對於執迷的眾生就是業的累積和隨業流轉。

可知:諸法實相的了知是行者相應禪法「悟入」真如自性的位置,頓法頓悟的實法行者在此前即已安住覺性、護念不退;頓法漸修的權法行者在此由權入實,進入實法行者相同的恆持。

~金光明~

 節錄自

道次第四-2 遠離無常、無我諸苦,了知諸法實相